平顺县西沟村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家乡。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紧密依靠电力等基础行业支持,硬是将这个昔日贫瘠的穷山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幸福村。9月中旬,记者一行来到这里,真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浓郁的都市风。
搬出黑窑洞 住进小二楼
清晨一大早,85岁的张买兴老人便和老伴一起开始打扫院子,给花盆松土,给菜池浇水。这已是他们十多年来养成的每日习惯。
张买兴老人住的是一栋上下各五间的小二楼,总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平时他们俩住楼下两间,楼上和其他房间则留给已经退休的儿子和前来拜访的亲戚朋友。
“这楼房是在2000年前后盖的,在村里算比较小的。以前村里人大都住在黑乎乎的窑洞里,这些年生活好了基本上都搬进小二楼了。”张买兴告诉记者,西沟村共有653户2105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因地少人多、经济落后,村民们收入少的可怜,根本无力改变住房条件,窑洞成为当时山里人普遍的住所。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后,西沟村大力发展经济林,在荒山坡地种植了大量果树,以此弥补土地稀少造成的收入不足。
“真正让全村人走上致富道路的还是村办企业。”张买兴说:“1987年10月,西沟村利用当地丰富的硅矿资源建起一座电炉容量1800千伏安的铁合金厂,厂子从投产到2003年因政策原因关停,每年给县里上交利税高达四五百万元,成为全县第一利税大户,给村民带来了丰厚收益,大家手里有钱了便纷纷开始盖起小二楼,搬出黑窑洞。”
张买兴念念不忘的是供电企业对西沟村办企业的大力支持。他表示,铁合金厂建成之初,因用电负荷太大,供电能力不足,平顺供电公司就指导企业避峰用电,并且连续一年派人驻厂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厂子生产稳定、用电安全。2001年,又专门建成西沟110千伏变电站,彻底解决铁合金厂的用电卡脖子问题,为全村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拆掉冒烟炉 步入电气化
60岁的张培英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七八岁,她不仅穿着打扮时尚,头发焗成红色,而且对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玩微信、拍视频也相当熟悉。她常说:“如今是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城里人有的咱农村人同样都有。”
走进张培英家中,感觉真和城里没什么区别。一楼大客厅沙发、茶几、等离子电视机、全自动麻将机、饮水机应有尽有,墙上悬挂的大幅十字绣以及多张全家福照片传递出浓浓的幸福感;四个卧室里电视机、电风扇、电暖器几乎是标准配置;厨房里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豆浆机、微波炉、电热壶摆成长排;卫生间的电热水器、浴霸使用的全是名牌。张培英自豪地说:“以前家里条件差,做饭取暖都是生炉子烧煤,烟熏火燎灰尘多污染大不说,产生的烟气和煤气味还把人呛得受不了。随着收入增加、家电普及,特别是2000年以来供电部门连续开展了好几次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有了根本保障,家家户户都拆掉冒黑烟的土炉子,用上干净整洁又现代的家用电器,我们山里人真是越过越滋润,越活越年轻。”
其实不只是在生活方面,在公用基础设施等其他方面西沟的电气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正一步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据西沟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根考介绍,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电网事业的迅猛发展,西沟村的亮化工程走在了全县前列,目前路灯每晚彻夜常明,公园的霓虹灯万紫千红,村民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夜晚随意出行和放松心情。
有一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西沟村这些年的电气化程度:1985年,改革开放初期,西沟村全年用电量800多千瓦时;2001年,第一轮农网改造完成,西沟110千伏变电站投运,全年用电量50余万千瓦时;2010年,进一步增长至80余万千瓦时;2017年,达到110余万千瓦时。
不再扛锄头 成为上班族
侯新丽和杨佩佩是一对好姐妹,两人同为西沟村人,同是30岁,同在村里的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工作,每月收入同在3000多元。最近,杨佩佩被公司派去杭州参加培训,回来有望成为管理人员,收入翻番。熟知她们的人都说,是改革开放和西沟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让村民们不再扛着锄头种田务农,而成为在家门口的上班一族。
早在1997年,尝到办铁合金厂甜头的西沟村又兴办了纪兰核桃饮料公司,吸收全村60多名妇女在此上班。张培英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她说:“那时候虽然一年只有800元收入,不及铁合金厂男劳力10天的工资,但相较人均不到5分地的种庄稼收入还是要高出一些,况且工作环境好,家中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
2007年,为支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平顺供电公司想办法为饮料公司增容200千伏安配变一台,满足了企业用电需求。如今的纪兰核桃露已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十分喜爱和认可的名牌饮品。
党的十八大之后,西沟村办企业和引进项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更多方便和选择。记者粗略统计,目前的西沟村办和驻村企业主要有饮料公司、肉驴养殖场、香菇种植园、胡麻油厂、大理石厂、光伏电站、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等,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00多万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名,每个劳动力年平均收入3万元以上。这其中,村办光伏电站装机500千瓦,已在平顺供电公司西沟供电所帮助下抢先于2016年底正式投运,取得国家每千瓦时0.6元的政策补贴。今年1至8月累计发电81.39万千瓦时,增加村集体收入77万元。
“西沟这边生态环境好,供电服务好,招工相对容易,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加紧扩建,计划2019年7月将总部由杭州迁到这里,届时,用工人数将增加到1000余人,是目前的10倍以上,每年可为当地上交利税4000多万元。”山西太子龙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明飞说。
除了在厂子上班,还有不少村民在外打工或自主创业,收入也相当可观。45岁的周李斌和妻子杨建丽就利用家里的二层楼14间房开办了农家乐饭店和旅馆,每年盈利12万元。夫妻俩高兴地说,近几年前来西沟学习参观旅游的人每年都在10万以上,加之供电服务就在身边,随叫随到,他们这生意一定会越办越火。
西沟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同时也凝聚着国家电网人的辛勤付出,特别是西沟供电所连续20年服务零投诉,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评价。2007年9月1日,当时已78岁高龄的申纪兰老人欣然为供电所题词:人民满意。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冉涌 武丽 郭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