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6.09,同比下降13.1%;PM2.5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同时,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均同比下降,SO2下降44.6%、CO下降23.3%、NO2下降12.5%、PM10下降5.7%、O3下降1.0%。特别是9月份当月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0%,11个市首次全部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近日,省环保厅厅长董一兵在全省秋冬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攻坚会上通报了今年以来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省今冬采暖期所面临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形势并不乐观。成绩背后的冷思考才更值得关注。董一兵说,“我省仍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从全国来看,我省主要指标排位靠后。1-9月,全省综合指数和SO2浓度两项指标仍排全国倒数第1,其他指标也是排名倒数,其中PM2.5平均浓度为倒数第2,仅好于河南。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综合指数排名最差的20个城市中,我省占了7个,分别是:临汾、晋城、太原、阳泉、运城、晋中、吕梁。
同周边省份相比,我省改善速度落后于周边。1-9月全省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3.1%,PM2.5同比下降8.8%,均低于京津冀降幅,存在污染重、改善慢的问题。各市空气质量改善进展不平衡,PM2.5浓度改善幅度最低的吕梁与改善幅度最高的忻州相差19.6个百分点,而且吕梁是京津冀及周边“2+ 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唯一 一个PM2.5浓度不降反升的城市。
从完成年度目标来看,1-9月份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52微克/立方米,达到进度要求,但进入采暖期后,煤炭消耗量增加,燃煤污染加剧,加之气象条件的不确定因素,引发重污染天气的可能性增大,完成年度目标仍不容乐观。从优良天数比例指标看,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仅为57.3%,与目标相比差距13.1个百分点,即使今年剩余天数全部是优良天,也已无法完成全年目标。11个地级市中仅大同、朔州达到目标,其余9个城市均与目标存在差距。
从自身来看,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董一兵说,从生态环境部强化督查公布的问题来看,我省主要涉及未落实堆场扬尘治理措施、治污设施未安装或不正常运行、工业粉尘无组织排放、建筑工地未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散乱污”整改不到位、超标排放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我省各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说明环境管理工作还不够精细,还存在“宽、松、软”的问题。
对此,我省明确提出,各市、县政府要切实履行大气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市长、县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部署过问、协调督办重点工作。各市要立足各地产业结构、地理环境、污染原因等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办法。要依法依规、分类推进环保措施落实,防止形式主义,严禁“一刀切”。要严格量化考核问责,以刚性约束确保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本报记者 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