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太原新闻

率先发展看太原——城市建设篇

太原 太原 太原

  •   “在这座城市中央,在那最高的地方,据说是它的灵魂,在深夜闪闪发亮。”听着歌手李健的《城市之光》,脑海里浮现的是近年来太原的城市变化。
      从2013年起,太原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六年来,随着立体交通、晋阳湖改造等工程的陆续开展,太原的城市品质越来越有都市范儿、国际范儿;六年来,随着城市文化、城市底蕴建设,特别是时代新人活动的次第展开,太原的城市性格愈发显现;六年来,随着古太原县城的重建,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努力推进,太原市的城市灵魂愈发闪亮。

    品质:城市建设扮靓现代都市

      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省会城市,太原历史上不乏辉煌时刻;然而近年来,与周边省会城市西安、石家庄等相比,太原市在经济总量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已落下步伐。
      这是2013年,耿彦波履新太原后,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彼时,太原市正陷入典型的资源诅咒,与严峻的经济形势相比,太原市的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状况更亟待转变。“每到早晚高峰时刻,堵车是家常便饭。”交通拥堵,不仅市民多有抱怨,也直接影响着城市品质。
      2013年,太原市加大快速路建设力度,优化提升市域道路综合体系;当年12月,历经200多个日日夜夜的鏖战,中环路全线通车,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完工的“太原速度”。
      此后,随着建设路、太榆路和五一路等城市干道相继改造完成,特别是首条地铁开建,进一步完善了太原市的立体交通体系。“如此大规模构建立交与地下通道,全方位打造立体化交通模式,这在太原城建史上还属首次。”太原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感慨。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也是人们出行的必要条件,交通有序、人车分流会使城市发展具有更高的秩序感和品质感。交通体系的优化,不仅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拉近了驶向现代都市的距离,更提升太原市的城市品质。
      不仅如此,近年来,太原市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推动了省城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通过城中村改造,将隐匿在城市发展中的“暗点”和“乱点”变为城市发展中的“亮点”;通过晋阳湖整体规划,将远离市区的晋阳湖建设成光鲜亮丽的“城市会客厅”;与此同时,近年来,太原市规划建设了以华润万象城为首的一批城市新地标。
      六年来,太原的变化远不止这些。“作为太原市民,从一出生就与这座城市朝夕相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会有这六年来让我感到震撼与喜悦;这六年,太原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无论是这座城市的品质还是我们生活的品质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采访中,今年66岁市民张先生的话得到了很多老市民的认同。

    性格:时代新人铸就奋斗者之城

      城市就像一个人,有自身的形象和内涵。而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无疑是最具吸引力而叫人难忘的。
      自古以来,太原便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尽管一段时间内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凸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太原市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城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太原越来越有都市范儿、国际范儿,太原的城市性格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新的内涵。
      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时代命题,太原市第一时间做出回答,于2017年11月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活动。
      以此为契机,太原市干群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新时代特征,把握新时代要求,探索出培育时代新人的正确方向和实现路径,也重新塑造出了太原市铸就奋斗者之城的城市性格。
      “新时代的大门正在为我徐徐打开。请以热爱的名义许下心愿,从今天起,做一个时代新人,点亮太原城,点亮新时代!”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朗诵《我的热爱,大声说出来!》更是将太原市的城市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年来,以“讲时代故事,发时代先声,做时代新人,树时代新风”为主题,太原市在27个分赛区举办了500场讲述活动,有4000多名一线劳动者走上舞台讲自己奋斗的故事。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越来越多的市民投入到争做时代新人的热潮中去,前来投资兴业的客商也切实感受到了太原城市性格的魅力。对此,福建客商刘博深有感触,在前期网上申请、提交材料、通过网上预审之后,将打印好的材料递交到市工商局注册大厅窗口,经现场审核,至工商部门发放“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仅仅用时3天。能在短时间内办结事项,他连连说:“这是我之前做梦都想不到的办结速度!太好了!”

    灵魂:文化复兴助推文明创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影响力的重要源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明太原县城保护性开发……留住城市记忆,强化实物例证支撑。”2017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视野。
      像明太原县城这样框架完整保留,街道丝毫不变、照旧使用的县城,全国实属罕见。明初所建的太原县城,建于晋阳古城的旧基之上,形如传说中的“凤凰”。
      2013年,明太原县城考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4年城墙修复工程启动;2016年四面城墙合龙;2017年启动城墙夜景工程;如今,通过修缮和恢复的明太原古城已成为文化古韵与现代活力并存的历史文化街区。
      如果说太原古县城的修复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那么文明创建更是对城市灵魂的铸就。
      居住在省城青年路的李大爷现在越来越喜欢出去遛弯。“茶余饭后和老伴去迎泽公园走走,看看绿树碧水,呼吸清新空气,令人神清气爽。”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太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园越来越多了,背街小巷硬化了,占道经营不见了,车辆停放井然有序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洗心革面”的过程。为此,太原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有机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快整体推进城市拓展升级、功能完善、品质提升。
      与此同时,着力解决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城市社区等点位硬件基础差、配套不达标、功能不完善的问题。着力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
      如今的太原,一股蓬勃生长、崇德向善的新风扑面而来——漫步城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犹如春风化雨,正潜移默化地引领社会新风尚,汇聚正能量,成为太原市塑造城市灵魂的亮丽底色。

      本报记者 王雁 王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 第2018-10-19期

    • 第2018-10-18期

    • 第2018-10-17期

    • 第2018-10-16期

    • 第2018-10-15期

    • 第2018-10-14期

    • 第2018-10-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