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创新投入越来越多了,企业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创新热情高涨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增强了。据省统计局对全省近9000家规模以上企业2017年创新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我省企业创新活动已取得积极进展。然而纵向横向相比,我省企业的总体创新活力仍显不足,企业创新潜力尚有很大空间可挖。
企业创新活动频繁活力倍增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创新引领全省转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省统计局对9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创新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调查企业中有2500余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27.8%。不同行业创新企业规模全面壮大,技术密集型行业更为突出。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3.7%、24.5%和23.2%;大、中、小、微型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分别为54.1%、33.3%、26%和14.5%;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创新企业占比超过75%,其他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企业占比也都超过50%。
2017年,调查企业新产品销售总收入接近300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9.8%;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4.3%;实现产品创新的工业企业中超六成企业拥有“市场新产品”,新产品的市场扩张成为企业创新的直接成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创新活动未能遍地开花
尽管全省企业创新初步呈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但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和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企业的总体创新活力仍显不足。
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企业。2017年,全省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不到三成,仍低于全国39.8%的平均水平,更低于欧盟28国2012-2014年49.1%的平均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3%,低于全国1.69%的平均水平。
而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表现存在较大反差。占比接近六成的小型企业在创新活动上不及占比5%的大型企业。国有、集体企业的创新活力不及私营、外资企业。国有、集体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分别为20.8%和18.2%,低于私营企业的25.7%,更低于外商投资企业的38.1%。
尽管多数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发挥了作用,但仍有21%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不起作用”。
企业创新活力缘何不够强
企业创新活力为何不够强?是因为当前我省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已进入爬坡、攻坚阶段,诸多不足形成了多重制约。
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不足。调查显示,当前我省企业将“发挥时间上先发优势”和“技术秘密内部保护”作为最常用的保护方式,相应的占比达25.1%和9.3%;而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仅占6.8%,申请过发明专利的企业仅占3.3%,应用难以复制技术的企业低至2%。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均相对落后,也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不尽完善,加上受一些行业技术特点影响,企业只好选择内部保密或“打时间差”这类保护方式。
从调查的12项阻碍创新的因素看,除动力不足外,人才匮乏和创新成本过高是当前制约企业创新最突出的因素。在未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的企业中,缺乏人才或人才流失是创新主要阻碍因素的企业占比高达22%。创新成本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另一大制约因素。调查显示,缺乏内部资金、缺乏银行贷款、创新成本过高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1.9%、10.9%和10.6%。企业创新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过高的创新成本不仅削弱动力,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山西企业创新还有一个弱点是开放与合作程度不高。从调查结果看,创新费用中内部研发与外部研发的支出比例失衡,用于企业内部开展研发活动的占49.3%,而企业委托外部开展研发活动的仅4.1%;围绕创新链的合作也相对不足,除高校外,企业更愿意选择供应商、客户等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而对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风险投资等处于创新链上伙伴的选择比重相对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企业创新生态网络的扩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切不可知足或畏难,应勇于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只有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主动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