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山西吕梁山腹地的“清代廉吏于成龙祖籍地”——柳林县于家沟村,如今山峦披绿、红叶俨然,这都缘于在吕梁贫困县摘帽过程中的一股生态修复之风,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会。
柳林县于家沟村地处高山之巅,土地贫瘠、地处偏远曾是这里的底色。穷困的现状,使村中许多适婚男子都被“剩下”,娶不到媳妇。
2016年以来,柳林县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等项目,通过组建贫困户造林专业合作社,安排贫困人口造林、管护,提高收入。据县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柳林共有红枣林28万亩,核桃林21万亩,人均2亩经济林。
借助退耕还林、管护林木等渠道,于家沟村优先安排贫困户管护林木,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铺开脱贫之路。
依托“清代廉吏于成龙祖籍地”的招牌和周边生态修复,于家沟村的乡村旅游业态也呼之欲出,使乡愁得以延续。
作为于成龙的祖籍地,当地至今保存着于氏故居等建筑。并且村中山清水秀、峡谷纵横。每到秋季,附近林场数千亩黄栌“红叶”颇为可观。目前,当地正积极和周边县、市旅游景区对接,以期形成一条旅游线路。
过去,此地是柳林最偏僻、贫困的地方,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资源开始产生价值。通过完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于家沟从偏僻的贫困村逐步转向灵山秀水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于家沟村借力生态修复、发展产业,可以说是柳林县生态扶贫的一个缩影。
而在被当地人称为柳林县生态扶贫标杆的龙门垣生态经济综合示范园区(简称“龙门垣园区”),即便已是深秋,7万亩的生态经济林区还是让人震撼。该项目3万亩核桃林、4万亩生态林大体建成,覆盖贫困人口2614人。
赵秋连因为手部残疾谋生乏力。在龙门垣园区,经过技术培训,赵秋连已是一名成熟的森林管护工人。依托“家门口的就业”,赵秋连有了一份稳定收入。
青山与民生两相宜。2018年9月,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柳林县退出省定贫困县。这个以煤炭著称的县域,生态扶贫俨然成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新路子。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