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告别贫困 牵手幸福

—— 脱贫县柳林、中阳农民生产生活见闻(上)

  这是一栋漂亮的单门独院别墅式二层楼。只见楼上楼下有四间卧室,一个客厅,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特别让人意外的是,卫生间配备了水冲式坐便器,楼房取暖采用的是时尚的空气能地暖。这就是中阳县车鸣峪乡弓阳移民新村农民郝四元的家。
  在10月17日全国第五个扶贫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我省脱贫县柳林、中阳,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农民脱贫之后,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日子过得美滋滋。

尤占平的生活很甜蜜


  尤占平,是柳林县金家庄乡北辛安村的一户农民。他所在的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山村,过去这里的人们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它挣钱的门道,收入微薄,日子过得比较困难,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了养一方人的贫困村。
  实施脱贫攻坚以来,村里采取了多模式发展产业、多渠道保障就业、多措施落实扶贫政策的攻坚举措,使多年的贫困村走上了脱贫之路,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特别是实施多模式发展产业,即养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产业资金+小额贷款+贫困户”自主发展模式、“光伏产业+贫困户”带动增收模式、“产业资金+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使村里的各项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村民增收的依靠,脱贫的门道。尤占平就是肉牛养殖的受益者。
  尤占平家过去很困难,全家7口人只靠种地和他外出打工为生。2016年,他了解到政府有小额贷款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就毅然搞起了肉牛养殖。他小额贷款5万元,自筹和向亲朋好友借款10万元,总计投入15万元,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去年到今年他出售大牛和牛犊已收回了全部投资。记者在牛场看到,他现在的牛栏里还有大牛小牛15头。老尤说,这些牛就是他这两年挣下的利润,这些牛要卖出去的话15万元都不止。他高兴地说,肉牛养殖让家里脱了贫,日子过得很舒心,感觉生活很甜蜜。下一步,他打算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挣更多的钱,为儿子娶媳妇。

高润芝过上了好日子


  刘家坪村,是中阳县车鸣峪乡的一个贫困村。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全村453户1183口人的刘家坪,有贫困户241户68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9%,人均收入不足2300元。而到2017年底,全村的贫困发生率却降到了0.3%,人均收入超过4200元,成为了高质量的脱贫村。
  短短几年的时间,刘家坪是如何发生奇迹般变化的呢?村支书郝成龙说,食用菌产业为全村脱贫立下了汗马功劳。2016年村里建起了占地108亩的食用菌栽植基地,建设种菌棚及出菇棚65座,冷库200平方米,大张旗鼓发展食用菌。2017年,食用菌就给刘家坪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全年出菇40万公斤,带动5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户均年增收1.2万元。不仅如此,食用菌基地正式运转后,贫困户在发展传统养殖种植业的基础上,又可通过土地流转、委托经营、就近务工获得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贫困户高润芝就是这样过上了好日子。
  58岁的贫困户高润芝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丈夫残疾无劳动力,一个儿子天生体弱多病,她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靠她,日子过得很恓惶。村里的香菇基地建成后,按照中阳县实施的3X+4145产业发展模式,她入股到香菇基地。她高兴的说:入股后不仅能分红,还可以在自家门前实现打工就业,再获得一份收入。就这样,2017年她家分红加上打工实现收入超过1.5万元,由此全家摆脱了贫困,开启了幸福生活。
  和高润芝一样,2017年村里王喜明夫妇靠入股香菇基地加上务工,也顺利实现脱贫,家里年收入达到1.4万余元。他们逢人就说,家里的苦日子变成了好日子,这都是政府扶贫带来的福。

李福财的光景很惬意


  走进柳林县龙门垣林业示范园,那里是漫山遍野的核桃林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生态林。记者在园区偶遇了中垣村农民李福财。
  在与李福财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他前几年还是一个实打实的贫困户,可现在不但脱了贫,而且把家里的光景还打理得很惬意。李福财告诉记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一次工程建设中受伤,落下了一个四级残疾和某些劳动受限的后遗症。就这样,挣不来钱,把光景过得苦兮兮。好在前几年,政府把核桃产业作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发展,这下让他有了脱贫的“摇钱树”。李福财给记者说起了脱贫经过:他的孩子们都单过,家里只有他和老伴两口人。2015年老两口收入很少,他是个贫困户。2017年核桃树挂果了,收获核桃1200斤,每斤卖了5元钱,挣了6000元。另外,他懂得核桃树修剪技术,靠技术服务又挣了5000元,还有种粮收入、补贴款等,又能收入千余元,大致算收入超过了1.2万元。他说,他和老伴人均收入6000元了,村里花费又不大,想吃点啥干点啥都有钱,感觉光景挺滋润挺惬意。
  其实,龙门垣林业示范园不仅让李福财“翻了身”,也让其它的贫困户都脱了贫。据了解,整个示范园已建成3万亩核桃林,4万亩生态林,涵盖了10个行政村的1.3万人,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4个,贫困人口812户2614人。贫困农民正是靠核桃收入、森林管护、扶贫造林、林下经济等实现了增收,告别了贫困。

本报记者 魏贵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0-28期

  • 第2018-10-27期

  • 第2018-10-26期

  • 第2018-10-25期

  • 第2018-10-24期

  • 第2018-10-23期

  • 第2018-10-22期

  • 第2018-10-21期

  • 第2018-10-20期

  • 第2018-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