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轰动全城”的第三届文化旅游节在泽州县大阳镇盛大开幕!离古镇好远,就能听见一阵阵敲锣打鼓声,好生热闹。走近一瞧,有舞龙舞狮、杂技、汉服走秀等“民间好戏”轮番上演。除此之外,在南岭乡还有动中取静的诗画采风活动,来自泽州县文学社、书法协会、美术家协会的文人墨士在梨园一角作诗、写生,现场赠予游人。
10月1日,泽州县举办的“第七届乡村摄影节”在大箕镇正式拉开序幕,中外摄影爱好者齐集一处;在大东沟镇、周村镇、金村等乡镇十大碗、清朝、民国风味小吃、传统美食、采摘等各种“吃喝玩乐”,让游玩的群众大呼过瘾。
泽州县第三届文化旅游节自9月22日在大阳古镇开启,至10月21日在犁川镇结束,前后历时一个月,共15个主题,多达50多项节庆活动。其实,在第三届文化旅游节之前,该县的“春节文化周”系列活动就已“小火”了一把,作为每年当地的年初压轴好戏,“文化周”活动每次都会吸引不少老少粉丝,猜灯谜、逛庙会、听戏唱曲,哪哪都是拍手叫好。还有春季的乡村摄影大赛、夏季的漂流节、秋天的采摘节、冬季的旅游论坛,更别说“五一”、“十一”、元旦的活动,若是专程来泽州玩,保准一整年不重样……
“以前来泽州就只能登一个珏山,现在的景点可谓是遍地开花,让人耳目一新,不虚此行。”曾在泽州做过生意的太原苗女士再次旧地重游,为泽州旅游竖起了大拇指。
如今,“中国古城镇的活化石”、神仙之乡、长寿之乡、厨圣之乡、太行重镇、太极小镇、国学小镇、珏山旅游度假区、山里泉养生度假区等,这些新鲜出炉地标名词正是泽州县全域旅游的产物。泽州县通过逐一打造各具特色的“微观景”,逐步形成了全域旅游空间布局,让全县这个大景区处处添彩,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显著提升。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而要留得住游客,凭借的不仅仅是秀美的自然风景。”泽州县深谙此理,决定以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泽州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和创建工作及任务分解表。在顶层设计的指引和政策的鼓励下,泽州县决心突破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围绕旅游交通、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谋篇布局,从吃、住、行到游、购、娱,完善优化各项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大阳古镇、聚寿山、栖龙湾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已完成主要国道、省道269块旅游标志牌布设,实现了省市县主干道全覆盖。旅游厕所、停车场全部投入使用,景区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高。
镇村通、景区通“两通”工程实现全覆盖。着眼于全域旅游发展、全域设施完善、全域服务提升,共开通92条公交线路,其中镇村通公交线路86条、景区通公交线路6条。投入各类型公交车112辆,在全市乃至全省首先实现县域范围内“镇村通、景区通”“两通”全覆盖,真正打通了泽州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域旅游附属设施步伐加快。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大旅游附属设施配套建设,农家乐、农村客栈、特色名宿实现标准化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越的旅游服务。
美丽风景带来美丽经济。截至9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918.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3.6亿元,同比增长21.77%。春节、元宵节“两节”期间,珏山、大阳、聚寿山、栖龙湾、山里泉、可寒山6个景区和西黄石、石淙头、南义城、天井关、葛万5个村,共接待游客59.7719万人次。“五一”期间,包括高都古镇在内的7个景区景点和5个村庄,共接待游客18.369万人次。“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县15个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48.3884万人次,同比增长131%,旅游产业已成为泽州县实现赶超任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伴随着全域旅游的风生水起,泽州大地一抹风光正在绽放。如今的泽州,有良好的基础,有提档升级的条件,可观、可游、可居,正以蓬勃的朝气迎接八方游客。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徐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