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2018年全省确定的脱贫“摘帽县”之一。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61个,贫困人口14257户、32784人。经过四年努力,全县共退出贫困村114个,减贫9912户、23222人。截至今年年初,还有47个贫困村、4345户、9562名贫困人口未脱贫。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找准发展产业与增收脱贫的结合点,找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探索形成了“两业+两机”产业扶贫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最大“利器”和特色。
找准发展产业与增收脱贫的结合点,五寨县通过产业就业扶贫到村到户的“两业”扶贫新模式,为群众打造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是产业重构,特色产业引领脱贫。该县立足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精准实施甜糯玉米、脱毒马铃薯、优质小杂粮、道地中药材等15大类特色产业扶贫增收项目,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主体”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和长效增收机制,带贫增收10683户,做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二是拓宽渠道,工商就业助力脱贫。五寨县以工商企业为主渠道,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后续发展难题:1800多户规模工商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就业岗位近4000个;部分搬迁劳动力、贫困劳动力与企业签订用工意向协议,在县内就近打工就可获得工资性收益,还有人自主创业从事餐饮服务、运输等生产经营获得收入;在主导产业链条上,五寨县形成完整的煤炭物流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从业人数近2万人,现有3989名贫困人口在煤炭物流主导产业链条上就业创业,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在城郊附近耕地较少的村庄,大量的贫困劳动力在春播和秋收季节到耕地较多的乡村打工,增加季节性收入;通过47个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该县聘用428名贫困劳动力担任护林员,参与生态管护,年人均收入7800元;该县还在环卫管理、公园管理等市政建设上为贫困户提供了1000多个公益性岗位,保障搬迁进城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在集中安置的小区实行村民自治管理,增设环卫、物业、超市等管理岗位,让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五寨向外劳务时,还塑造了“五寨驾驶员”“五寨厨师”“五寨烩菜”等特色品牌,为百姓拓宽就业渠道。
在实施“两业”扶贫新模式的同时,该县还积极找准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增长点,实施农机有机扶贫到村到户的“两机”扶贫新战略,使得农机扶贫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新引擎,有机旱作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新名片。
该县创新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财政支持方式,实施了“十乡百村万户”农机产业扶贫项目,县财政将1110万元整合资金作为农机扶贫财政支持奖补资金,一次性投放到12个乡镇的10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中,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破零”资本。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共购买各类农机具1762台,补贴扶贫产业资金1964.4万元。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形式,由乡镇牵头把关,96个村集体与43个农机合作社或企业建立股份合作关系,由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管理经营,总计投入1776万元,购买农机具178台(套),农机总动力2.1万千瓦,覆盖贫困户约1万户;创新新型农机服务经营主体股权构成、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建立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按村集体投入资金的10%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分利;创新村集体资产收益扶贫动态调整机制,村集体将资产收益的40%留下用于公益性事业支出,60%保障深度贫困户兜底。截至目前,五寨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4.3万千瓦,农业机械化水平位居忻州市第二,全县28000户农民拥有农机,形成了千家万户“小铁牛”与大型机械合作社相互补充的格局。
该县积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以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销售和增收两个瓶颈,促进农民增收脱贫。今年,该县实施了1000亩全省甜糯玉米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项目。在示范的基础上,把有机旱作农业配套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到脱毒马铃薯和谷子糜黍小杂粮等主导作物上,加快了有机产品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促进了农业绿色、有机、可持续发展。(葛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