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题·财经

逐浪大湾区 宝安再出发

——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看深圳宝安

  • 深圳市大铲湾码头全景。

  • 广深沿江高速穿过宝安区。

  •   编者按: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11月上旬,中国报业发展四十年深圳(宝安)峰会暨全国社长总编看深圳(宝安)新闻采访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社长总编走进深圳宝安区,访企业、进社区,问创新、看发展,感受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的深圳精神、宝安范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不可辜负的时代。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上,宝安必须认真总结40年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宝安撤县建市,改为深圳。40年来,深圳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宝安一直在续写着春天的故事。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新起点上,宝安未来的路怎么走?深圳市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在日前接受《宝安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宝安将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尖兵,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
      “用2-3个五年规划,建成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这就是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宝安区新的使命、新的担当。
      一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宝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法宝,是40年来宝安发展最大的“宝”。
      在宝安采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讲宝安名字的由来——“革故鼎新、得宝为安”,那么什么是宝安现在的“宝”?宝安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宝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法宝,就是40年来宝安发展最大的“宝”。
      宝安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处在珠江口东岸发展轴上,是穗深港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占全市19.9%,目前管理人口540.9万,占深圳市全市的25.9%。
      宝安在东晋时建县,有着1680多年的文化传承和建制史,被誉为深港文化之根。1979年撤宝安县升设地级深圳市,1982年12月复设宝安县,辖深圳经济特区之外的原宝安县地区,1992年宝安撤县建区,分设为宝安、龙岗两个行政区,2007年分设光明新区,2011年底分设龙华新区。龙华分设以来,宝安地区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176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3448亿元,年均增长10.0%,高于深圳市、广东省平均水平。
      宝安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和出口大区,产业基础非常雄厚,外向型特征明显,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装备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区内有国际机场、大铲湾港、107国道、宝安大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穗莞深城际线、港深机场快轨、深中通道等正规划建设,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宝安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羊台山、凤凰山、海上田园等生态旅游景区成为深圳市民度假休闲的热点地区。
      目前,宝安正通过打造高质量产业生态、现代化城市生态和良好社会生态、政治生态“四态合一”四条路径,从而实现其提出的“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战略目标,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宝安人深刻体会到:坚持改革开放是做好宝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宝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法宝。
      二看经济发展
      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好企业和人才当“心肝宝贝”。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是世界知名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其全球制造基地位于宝安区福海街道;致力于成为全球光电信息超融合综合服务商的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于宝安区西乡街道……在宝安,让人赞叹不已的是实体经济的力量、科技创新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宝安始终深耕实体工业经济,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以及“农地入市”全国第一拍……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宝安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好企业和人才当“心肝宝贝”。认为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就是要引进和培育好企业、引进和培育好人才。宝安是产业大区,好企业是实体经济的载体,是立区之本,也是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要把好企业和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两个“轮子”。
      宝安人很早就提出了两个“坚定坚守”,即坚定坚守实体经济和工业制造、坚定坚守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特别是在今年初推出了“1+5+7”文件,重点就是要为好企业拓展好空间,把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厂房、土地资源腾挪给好企业,探索出了“大族模式”“臻鼎模式”“农地入市”等产业用地供给的新模式,发挥政府“有为之手”的作用精准服务企业。
      同时,他们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国高(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化”和“规上国高化”,目前国高企业申报量2834家,排名深圳市第一;5亿元、3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5%;发挥产业资金作用,落实税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工业投资和技改力度,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工作力度,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由2017年的1.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4.96亿元,产业聚才、政策惠才、柔性引才、环境留才,为人才安居乐业创造出了最好的条件。
      2017年宝安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155亿元,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79家,“四上”企业新入库1206家,总数达4345家,国高企业3030家,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1316家;今年前三季度GDP初步核算2668亿元,增长8.3%,其中,工业占比48.2%……一系列闪亮的数字,就是宝安坚守实体经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靓丽答卷。
      三看湾区机遇
      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千载难逢机遇,勇担新使命,续写春天的故事。
      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基层考察的第一站就放在前海,强调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2018年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考察调研,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前海。
      湾区经济是现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三大湾区,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以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2.4%的GDP,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比肩世界三大湾区,而宝安南邻前海,身处湾区之核,未来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从今年初开始,宝安人就在谋划宝安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位置和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宝安更多的是和港商、华侨合作,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节点上,依然要重视香港要素,推动两地更深度地对接融合。宝安处于广深创新走廊和深中产业拓展走廊的交会点,40年改革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资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随着深中通道、机场东空铁综合枢纽的规划建设,随着以大铲湾科技产业园和会展中心为龙头的引擎打造,珠三角“9+2”城市群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深中莞惠”、珠江两岸的产业融合大幕已经拉开,宝安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的契机已经来临。
      “这个机遇千载难逢。”宝安区委书记姚任表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把空间谋划好,把产业谋划好,这是宝安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底板加固、把短板补齐。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题,扩大医院、教育、保障房等民生供给,把我们的营商环境搞好,把我们的生活环境搞好,营造一个宜业宜居的共享家园、美丽家园,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落户宝安。”
      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宝安由此进入了湾区建设的新时代、迈向了湾区建设的新征程。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节点、站在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宝安大潮逐浪再次出发。

    本报记者郭兆平 孟庆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1-27期

    • 第2018-11-26期

    • 第2018-11-25期

    • 第2018-11-24期

    • 第2018-11-23期

    • 第2018-11-22期

    • 第2018-11-21期

    • 第2018-11-20期

    • 第2018-11-19期

    • 第2018-1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