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吕梁市岚县县委大院里一片忙碌的景象,进进出出的干部群众,一个个步履匆匆,满脸坚定。
15天后,他们将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脱贫摘帽,步入全新的发展征程,这是全县18万人期盼已久的大事儿。
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共识别贫困人口20730户61054人,涉及全县167个行政村。经过四年的攻坚努力,至今仍有55个村、2.1万人的脱贫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作为我省西北部资源和环境优势都不突出的重点贫困县,要实现整体脱贫,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要赶在2018年底摘下“贫困”帽,则意味着创造奇迹……
“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提升林业资产收益”为主线的生态扶贫路径,实现了一个战场打赢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双赢”目标。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及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岚县位于吕梁山北段,典型的黄土地貌,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广大农民主要“靠天吃饭”,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粗放式农业生产又进一步加剧环境恶化。
经年累积,到2016年,全县共有41万亩宜林荒山需要治理,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与此同时,4万多贫困农业人口还没有稳定的脱贫路径,赖以为生的耕种本领陷入“外出打工无人要,在家种地难脱贫”的艰难境地。如果能在这两者之间构建通道,让农民就近就地参与环境治理,既释放了劳动力,获得稳定的收入,又能保护环境,必将产生1+ 1>2的惊人效果。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构想,如何将其落地,岚县县委、县政府开始了艰难尝试。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实地调研与交流座谈,逐步探索形成了以扶持贫困户为主体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造林—合作社管护—提升林业资产收益为主线的生态扶贫路径,从而实现一个战场打赢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双赢”目标。
为保证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岚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高奇英为组长的生态扶贫领导组,出台了《岚县生态扶贫实施意见》,将全部管理制度系统化、规范化。同时,通过县乡两级广泛宣传,全方位动员引导广大贫困户参与进来。
经过努力,全县成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96个,贫困户参与度达到80%以上。累计投入1.32亿元,实施造林工程28.04万亩,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建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增收,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累计增收5400万元。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及山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期间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座谈会,对通过组建造林合作社,帮助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脱贫给予肯定。
到“十三五”末,岚县将完成30万亩的造林绿化任务,让1600多户贫困家庭将通过生态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在此基础上,岚县还积极引导造林营林公司牵头,合作社组织,吸纳农民以林地、退耕还林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以沙棘为主的经济林和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盘活林地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通过集体领办、土地流转、企业经营,使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现了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破零”的多重效益,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制定《生态扶贫工作方案》,部署推行生态扶贫战略。而岚县,凭借着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已然走在全国的前列。
依托马铃薯,岚县探索形成了“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特色餐饮+文化+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县域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果说生态扶贫是岚县充分打通生态治理与农村劳动力的创新实践,那么产业扶贫就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动参与、寻求突破的亮剑之举。
为了破解产业发展滞后的制约瓶颈,岚县把经营主体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紧密联结,构建了“资金跟着农民走-农民跟着实体走-实体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路径。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18亿元,形成了“22324”产业发展模式:县财政扶持贫困户2000元/人产业扶持资金;县财政扶持村集体20万元/村产业发展资金;产业扶持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保股分红,连续收益三年;三年每人、每村按不低于入股资金的24%获得稳定收益。
同时,因村因户实施马铃薯种植为主,生态造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和小杂粮种植加工为辅的“一主多辅”脱贫产业。其中,生态造林产业覆盖贫困户1.3万人,人均增收800元;生态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1.8万人,人均增收500元;将马铃薯产业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特色餐饮深度融合,举办“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活动,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旅游产业覆盖贫困人口8600人,人均增收1800元;小杂粮种植加工产业覆盖贫困户1.5万人,人均增收500元。
作为马铃薯主产区,岚县围绕建成“三晋种薯第一县”和“全国主粮化开发第一县”的总目标,构建了“科学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订单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增收1500元。
围绕马铃薯产业,岚县还探索形成了“生态旅游+主导产业+特色餐饮+文化+互联网”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精心打造“中国·岚县土豆花风景名胜区”,将马铃薯产业与生态旅游、特色餐饮、红色遗迹、非遗项目等县域资源深度融合,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给农民带来长期的可持续收益。组建成立岚县马铃薯主食化研发推广中心,注册了“土豆宴”商标,研发出了108种马铃薯美食,通过建立“岚县土豆宴全国推广总部基地”,将“岚县土豆宴”系列产品推向市场、占领市场,使岚县成为中国马铃薯产业化的靓丽名片。
60名“脱贫攻坚标兵”、100名“脱贫帮扶标兵”、1000户“脱贫致富标兵”,在全县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为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强大能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蛇头村吴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牛兴堂,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积极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模式,带领全村稳定脱贫,得到了全村党员和村民的称赞。
牛兴堂的事例只是一个缩影,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岚县县委、县政府创新推行“党建+”、“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切实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采取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在全县的167个行政村里,每个村都有一名县级领导帮扶,县直机关驻村工作队全部选派单位科级领导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并带领1至2名工作队员组成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一村一队、一队三人、五天四夜”的驻村工作要求。全县共有各级驻村工作队员498人,农村第一书记167人,全面实现县级领导包村全覆盖,工作队包村全覆盖,第一书记驻村全覆盖,干部包户全覆盖。
今年初,岚县组织开展了脱贫攻坚“十百千”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召开表彰大会,在全县县、乡、村三级设置了荣誉榜,牛兴堂也光荣上榜。他和其他标兵的事迹在全县引起巨大反响,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在全县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氛围,为全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强大能量。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上肩负着重要责任,他们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是帮扶困难的志愿者;他们是贫困户心中的好兄弟,更是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数万名贫困群众才能万众一心、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让脱贫工作取得惊人成效。
眼下,岚县县委、县政府还在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奋力实现预期目标。而这片热地上正酝酿着澎湃的动力,必将推动岚县突破制约,创造奇迹,也鼓舞着岚县人奋发向前,开创未来!
刘宪芳 马建生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