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早晨,中国人民银行阳曲县支行门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们中有银行的员工,有书法爱好者,有历史研究学者,还有许多普通群众,他们都是来参加马文蔚纪念馆开馆仪式的。
简短的开馆仪式后,大家进入纪念馆参观。80多岁的马书绅老人热泪盈眶,他告诉记者,“马文蔚是我三叔,他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
马文蔚是阳曲县黄寨村人。我们使用的人民币上的汉字:中国人民银行,圆角分,以及繁体一、二、三、五、十、百就是由他书写的。
12月1日开放的马文蔚纪念馆,向世人展示了马文蔚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及其所做的特殊贡献。马文蔚纪念馆共分8个展区,收集了80余幅图片以及重要书籍、来往书信、人民币票样等珍贵实物,介绍了马文蔚先生的生平及从事人民银行工作的经历,再现了马文蔚先生书写“中国人民银行”等人民币票面汉字的场景。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马文蔚先生坚守初心、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
马书绅说:“三叔生于1904年,1988年去世。以前一直在外面学习工作,直到当了右派才在1958年回到黄寨老家,我们联系才多了起来。1983年以前我们都不知道人民币上的字是他写的,他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今年65岁的亢贵锁是人行总行鉴定马文蔚是“中国人民银行”等字书写者的亲历者。亢贵锁给记者回忆了当年的情况:1983年5月13日,当年才30岁的他陪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陈明光,带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绝密档案,来到中国人民银行阳曲县支行会议室,进行详细调查和技术鉴定。总行专家请马文蔚认真回忆当年书写“中国人民银行”时的情况,并现场书写这几个字。马文蔚虽已近耄耋之年,手有些颤抖,但书法功底不减当年,手臂回勾书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样。调查人员当即拿出绝密档案中的原始手迹。马文蔚一见原物,泪流满面。他当时说,“南汉宸行长也是个书法家,他看得起我一个小老百姓,用了我的字,非常感谢南汉宸行长啊。”经过细致严格地比对和鉴定,确认原迹确实是马文蔚所书。
87岁的薛思廉是马文蔚的生前好友。当时已经80多岁的马文蔚到太原参加运动会,人行领导让他陪同马老,两人成了好朋友。他多次到黄寨马文蔚的家里看望老人,给行里反应马老情况,并帮助老人整理了很多资料。老人的家属非常信任薛思廉,马文蔚去世后,一些重要资料也是由他整理的。薛思廉告诉记者,“马文蔚做的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阳曲县,马文蔚是一个出名的书法家、老中医。赶过来参观马文蔚纪念馆的袁金宝是北留行政村上庄自然村的村民。老袁说,“马老的墓就在我们村后棋子山山根下的树子坡。我们黄寨包括太钢的很多人那会儿生了病就找他开方子抓药。”后来重修马文蔚墓地时,老袁负责安排工程队的吃住。时至今日,老袁觉得和他做的贡献相比,“墓地不够宏伟”。
参观了马文蔚纪念馆,采访了和马老打过交道的人,记者深深感到,这个瘦小的老人,身上有一股子坦直的傲气。这股傲气,支持着他对自己所做的功在千秋的大事沉默不语,即便是每天扫大街,他都是“眼底长春花”。
马文蔚,不仅仅是阳曲人民的骄傲,也是山西人民的骄傲。
本报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