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在鲜花、掌声中,黎城农商银行迎来了自己一周岁生日。作为诞生在红色金融发源地的首家农商银行,一年来,她在竞争中奋楫逐浪,在机遇中创新突破,各项业务指标持续向好。存款、贷款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比继续提高,不良占比持续下降,资产质量稳步提升,银行卡行业应用持续拓展,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功树立了“立诚立信 为你为他”的“百姓银行”服务品牌。
主动回归实体,发挥县域金融主力军作用
一年来,黎城农商银行主动对接县委、县政府棚户区改造、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战略规划,持续加强信贷政策与发展规划的衔接,积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对县域产业支柱型、发展前景好的县域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先后支持晋道三合泉、中技金谷新型建材等县域企业升级改造。同时,开辟绿色通道,支持红山体育文化、琛博文化旅游开发等新兴企业发展壮大,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筑巢引凤”。截至11月末,该行贷款余额26.64亿元,较年初新增4.28亿元,有力地助推了辖内企业升级、县域经济转型。
同时,该行积极发挥县域金融主力军作用,通过专设三农与小微客户事业部,实行信贷专项资金配置,全力推广微信公众号业务受理平台和区域办贷中心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并采取提前介入、提前调查、提前建档的“三提前”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清查存货和资产,完善财务“三账一表”,将服务平台前移,有效提升小微客户获贷效率。全年新增小微客户294户,新增授信2.94亿元,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推进服务提质,建设客户满意银行
作为全县业务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改制后的黎城农商银行全面加快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设,从服务流程改造、服务标准规范、渠道网点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改进服务,通过持续加快网点设施改造、打造爱心驿站、建设互动型主题网点,打造由示范网点、标准网点和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组成的分层分类服务体系,成功将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化为改进服务的动力,服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咱百姓自己的银行”成为广大客户的共识,有效带动存款业务的稳步发展。截至11月底,该行各项存款较年初新增4.38亿元,余额达到44.65亿元。
该行持续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经过梳理、开发,最终形成了涵盖5大类业务领域、30多种业务产品的产品体系,为全县16万名客户提供差异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此外,该行还大力拓展银行卡行业应用,先后上线取暖费、自来水费、交通罚没款等代收费缴纳服务项目,推动晋享易付聚合支付覆盖商户2031户,覆盖全县80%以上的商户,有效延伸物理网点的服务触角,优质服务范围更加广泛。
深入转型实践,打造合规银行
一年来,黎城农商银行风险管控水平实现质的跃升,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客户业务风险评级体系,对全行信贷业务、资金业务、银行卡等业务板块存在风险进行全面跟踪,提升风险把控能力。针对经济转型阶段客户融资风险多点多发态势,该行逐级落实资产风险管理责任机制,加快建立适应新常态的信贷体制机制和专家队伍,通过新建授信评审中心,由授信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分管领导、专职风险审核人员采取“会议审批、合议审批、直接审批”等审查方式,扎牢风险准入关口。
一年来,该行始终坚持稳健经营,将合规有机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先后梳理修订293项制度,形成了覆盖信贷领域、资金领域的基础制度和案防、稽核等领域较为完善的合规制度体系。并创新自律检查和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模式,开展合规性自查、稽核序时检查、合规部门整改抽查、纪检部门效能监察,提升案件防控基础。同时,全力建设“223”合规培训模式,即全力强化业务内训师、合规辅导师“两员”队伍建设、加快搭建总行和分支机构合规内训两个平台,打造“日常训练、业务竞赛、专项培训”三项机制,动态捕捉、修补案防短板,纵深推进“大案防、大联动”的案防新格局。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起企业品牌形象
作为县域金融服务主力军,一年来,黎城农商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一方面,该行积极倡导“绿色信贷”理念,严格坚持“环保违规一票否决制”,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植入和贯彻到信贷业务的全流程,先后支持环翠庄园生态农业、汇禾源生态农业科技等绿色农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员工参与到生态健康跑、垃圾分类等环保事业中,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网点服务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同时,黎城农商银行始终高度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一年来,该行先后向武乡县关家垴革命烈士纪念旧址、孔家峧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累计捐赠建设款7.82万元;向县总工会捐资3万元,并成功主办全县2018年职工乒羽大赛;与上遥镇大湾村22户贫困户结成脱贫帮扶对子,开展助力高考行动和助力乡村振兴金融宣传等公益活动,有力地支持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李耀辉 王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