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平定县种红薯的农民可是乐坏了,他们种植的红薯不但口感和品质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且亩产也从去年的3000斤增加到3400斤,价格也由去年的1元卖到了1.3元,总的经济效益一下子增加了47个百分点。农民们高兴地说,这全是托有机旱作示范项目的福。
记者近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之后,我省有机旱作农业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发展的“加速度”。特别是今年,我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各级财政资金7亿元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在1市5县30个示范片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在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全力探索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把绿色成色做足
有机旱作农业怎么搞?首先明确绿色必须是它的“底色”。这是我省今年在实施有机旱作农业项目中坚持的一大原则。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告诉记者,为了把“底色”的成色做足,我省在土壤、肥料、农药等多个方面下功夫。
神池县以提高土壤有机质为重点,实施地力培肥工程。他们依托当地养殖业提供的有机肥肥源,并采取农作物秸秆还田的办法,双管齐下增加农家肥的投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构建绿色农业的基础环境。繁峙县针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的情况,在示范区内选用了北京启高生物科技公司的纯羊粪发酵的有机肥。铭洋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北成说,生物有机肥不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因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提高了农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实现了多效合一、绿色种植的目的。
清徐县在葡萄种植中,以增施有机肥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他们对葡萄的病虫害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既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又促进了葡萄品质的提升和生产节本增效。陵川县在茴子白生产中,大力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红四方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杨培告诉记者,他们在菜田里安装杀虫灯、诱捕器、粘虫板等,使茴子白病虫害防治由原来的4次高效农药喷施,降低至1次生物农药防治。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节省了菜农的人力物力投入,还提升了蔬菜的品质。
把节水作为“关键”
旱作农业是“雨养农业”。对于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山西来说,如何使农业更加节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年我省在示范创建中从如何节水和选用耐旱作物品种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神池县农委主任陈应元说,今年他们围绕节水实施了四大工程:一是以蓄水保墒为中心的地膜覆盖工程,在全县实施覆盖种植45万亩,有效控制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二是以开源节流为中心的节水灌溉工程,通过新建蓄水、集雨、机井等各类水源工程,扩大灌溉面积,通过推广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提升节水效果;三是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机械化旱作工程,用机械耙耱镇压、旋耕施肥、铺膜播种、中耕追肥除草等技术,提高耕地抗旱能力;四是以降雨利用为重点的耕地治理工程,通过对耕地实施综合治理,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在千方百计节水省水的同时,我省从选用耐旱作物品种入手,探索节水农业的新路径。
浮山县农委技术推广站站长石龙告诉记者,他们建立了新品种筛选示范基地,引进长生48号、长生16号、长生13号、晋汾107、太选谷28、汾杂16-3等11个抗旱谷子新品种进行试验,并示范推广了晋谷28号优良品种。乡宁县在示范区种植了抗旱、抗逆性良好的晋麦79、晋麦92、临丰3号等多个优良小麦新品种。繁峙县成功试种耐旱谷子——大白谷,该谷子杆粗、株高、穗儿长、谷粒大,产出的小米晶莹透亮、色泽金黄、黏性高、油性大,营养丰富,一上市就深受欢迎。
把品牌作为“核心”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更是参与市场竞争的“硬实力”。今年我省在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中,把品牌打造作为有机旱作农业的“核心”来抓。
娄烦县农委主任康月明说,娄烦根据当地的生产条件,初步构建了“山地中药材、平川有机菜、坡地小杂粮、梁上优质薯”的有机旱作农业格局。同时,他们在品牌打造上狠下功夫,如今,“娄烦山药蛋”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并列入了山西省名特优新产品目录。娄烦“晋谷芝”富锌小米、“娄烦王”小杂粮、“大丰双孢菇”、“云顶金丝黄菊”等17个特色品牌通过了农产品无公害、有机认证。
记者从神池县农委了解到,该县把认证作为品牌打造的抓手,目前已认证神池胡麻油、神池胡麻、神池莜麦、神池黍子、神池黑豆、神池羊肉6个地理标志产品。神池月饼地标认证已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受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取得喜人成绩,累计认证品种达23个,申报企业达18家,认证面积达26万亩。
兴县在品牌创建上舍得花本钱,农委主任张建兵告诉记者,县财政拿出400多万元用于小杂粮的品牌培育。他们在全省高速公路设立“兴县小米”宣传牌28处,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进行小米、醋等特色农产品宣传,着力培育“山花烂漫”“清泉”等省级著名品牌。今年认证“三品”基地16万亩。全县认证绿色无公害杂粮、马铃薯、羊肉等产品21个。
本报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