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天脊集团现代农业科技分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小文来到平顺县西沟乡石匣村任第一书记,担负起驻村帮扶的担子。这一驻就是三年多,由于乡亲们的一再挽留,两次换届他都未能离开。
他常说:“四年的时间,我要竭尽全力改变村里贫困面貌,要把真情留在这方热土,倾尽自己所能,让党的光辉照耀着百姓的心田,确保这个深度贫困村整体脱贫,向国家、向老百姓、向天脊集团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民心由散到聚,找到基层群众最大“同心圆”
每天清晨,李小文的房门口总有一些蔬菜、小米,这是村里的群众给的,群众知道他不要,只能偷偷地放。每当看到这些东西,他的心里总是幸福和沉甸甸的。
2015年6月,李小文到平顺县西沟乡石匣村任第一书记,来之前他就了解到石匣村是有名的上访村。乡党委书记与他交流说:“李书记,两年的时间先不要谈扶贫,你若能把村里的稳定做好就算是成功了。”
这样的现状,让他犯愁。为了找到问题根源,进入角色,他想起了“老办法”,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家里生活怎么样,对两委工作有什么意见,您有什么困难要我去做……”从群众的住房、收入、就业、健康、教育、生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他给每家拍摄全家福,通过这一张温馨的照片,全村的群众开始认识他、接纳他。两个月的走访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在他的召集下,来参会的党员多了、群众多了,他找到了群众的“同心圆”。
感情由浅至深,解决基层群众最棘手的痛痒
多年的经验让他知道,群众无小事,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每逢佳节,他总是带着饺子和村两委成员到最困难的党员、群众家做客;春节前,他给群众送对联、送馒头;中秋节为老人送月饼。
村民郭春花,半身不遂,饮水成为她最大的困难,了解情况后,他定期从家里帮她带水;村民张俊凤儿子和丈夫先后去世,与在高中读书的女儿相依为命,得知为孩子学费着急时,他自掏腰包为孩子解决了学费;听说五保户秦八成胃疼的厉害,他决定带老人到市医院检查,老大爷激动地说: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走出平顺。老人的话令他感到惊讶和难受,他带老人在市里逛逛、拍照留念,圆了老人这辈子没有“下馆子”的心愿。
三年来,他用个人钱物,看望住院群众,关心孝敬老人,建立爱心基金,老百姓有了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去和李书记说说”。他与工作队的同事组建了“雷锋班”,帮贫帮困、看病就医、买米买面。他发动同事、同学进村帮扶,三年来共组织各类活动十余次。他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亲自任会长,村里人娶媳妇,他来当主持,自己的车就是婚车。群众谁家有事,他总是第一个到场,老人不幸离世,他都要撰写悼文。他说:“这个时候就是做群众工作最好的时候,群众对村委工作了解多了,参与多了,也就理解多了、支持多了。”三年来,田间地头、村里村外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足迹。他把群众当做亲人,群众把他当自家人。
经济由弱到强,决心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石匣村是个小山村,耕地面积435亩,全村583人,其中贫困户145户,390人,占到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外出打工是家里主要收入来源。
李小文通过梳理群众建议,结合石匣村坡广田碎、老弱居多的情况,提出了“种养脱贫、光伏扶贫”思路,得到天脊集团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争取到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他奔走县、乡、村,寻求各种帮扶力量,修建屋顶光伏26千瓦,集体光伏280千瓦,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破零”目标。投资50余万元,引导群众种植油牡丹,签订“三年无收益补助标准及保价收购”协议,种植面积107亩,三年补贴15余万元。村里连翘种植1300亩、党参150亩,现在石匣村经济作物种植占到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为鼓励群众养殖,他自筹资金建立“资助奖励基金”,既解决了老百姓缺少投入资金的问题,又可让老百姓获得养殖补助,较好地调动了积极性。村人均年收入比三年前增长2000多元。老百姓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收益持续稳定,信心和干劲越来越足。
每天,萦绕在他的脑海里的是村里照明安装、场所建设、吃水难题、田间小路、粮食加工、集体经济等等这些问题。
2017年冬天,他向天脊集团反映了当地干旱缺水、老百姓吃水困难的问题,天脊集团用消防车每天从50公里外向石匣村村民供水近一个月,直到旱情解除;2018年新建了两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吃水难题。村里修通了长7公里,宽6米的水泥路,并且为四个自然庄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农村夜景亮化,建设了四个垃圾集中堆放池,使石匣村村民告别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小村庄。
本报记者王龙飞 通讯员宇文杰 李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