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越来越多三晋百姓“安居”“宜居”

  •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居住是否舒心成为老百姓心里非常看重的事情。图为太原小店区某小区。 (资料图片)

  •   40年前,山西的城镇家庭“缺房户”占比近五成,而今天,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1.96平方米。
      40年前,山西棚户区改造尚未开启,现在已经约有150万户居民走出棚户区、住进商品房,仅2018年一年就新开工改造12.52万套。
      40年前,山西最高的大楼为10层的迎泽宾馆西楼,而今,266米高的信达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封顶,几年前还以208米的高度问鼎山西第一高楼的湖滨国际大酒店如今已跌至第5。
      山西房地产业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数轮的洗礼与成长,如今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平稳发展和建立长效机制,成为现阶段房地产业的重要命题。本文的主人公王阿姨是三晋百姓中平凡的一员,却深刻演绎着我省房地产业的40年改革变化之路……
      小平房的记忆
      王阿姨是一个60后,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太原矿山机械厂工作。就是这样一份现在看来不怎么吃香的工作,都是当年王阿姨的父亲让两个哥哥插队后,照顾小女儿而“过户”给王阿姨的。
      回忆那时的居住条件,王阿姨说接近筒子楼的状况。那时的房子一般由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连着多个单独的房间,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而筒子楼主要的问题便是人均居住面积过小,每户只有一个居室,全栋没有厨房。大多数职工成家后,加上自家长辈小孩,常常是三代同堂,一居室的居住环境导致家人之间没有隐私,还会互相干扰。
      省统计局投资处专家告诉记者,1978年我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7平方米,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大量居民生活在不舒适、不方便的筒子楼、大杂院、棚户区里。
      不过,随着1980年住房商品化雏形形成后,我省也在积极探索、研究、试点,为山西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85年,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已有50家。
      买房初体验
      1987-1998年,我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13.2亿元,年均增长41.3%;住宅投资累计完成85.9亿元,年均增长37.1%;销售面积累计735.9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8.6%。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兴起,涉及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房地产经营、咨询、评估、中介以及物业管理等相关企业也应运而生,进一步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随着行业的发展,普通山西人的“家”经历了从福利分配到个人消费的巨大转变,房子也从几代人共居一室的必需品,成为可以享受生活的“奢侈品”。
      1998年7月,我国实行了四十多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从政策层面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房地产开始进入市场化。此后,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8年的259家发展到2004年的1053家,5年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428.6亿元,年均增长31.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到9.8%,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王阿姨和丈夫也在1999年的时候拿出全部积蓄加上东拼西凑的钱,以10万元的价格买下一套120平方米的城中村小产权房。“装修花了几万块,终于有个家的样子了。”王阿姨笑着说。
      换房的决心
      2005年以来,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随后,各级人民政府频繁出台文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仍然无法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至此,房地产以“短期化”调控为主向以“长期化”调控为主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省房地产开发业规模继续扩大,实力明显增强。”省统计局投资处专家表示,13年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2379家;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10814.4亿元,年均增长20.6%;累计房屋竣工面积20203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3.7%;上缴所得税120.8亿元,年均增长24.3%。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最看中的无外乎是日子能不能过得更好。”当记者问及是否对房地产黄金发展阶段有印象时,王阿姨如是说。
      2008年,太原市房价下跌,王阿姨和丈夫商量了许久,做了多番心理斗争,最后两人一咬牙置换了一套国内知名开发商开发的楼盘。“虽然是精装房,4400元每平方米左右的价格还是有点高。”王阿姨说,虽然背了一些负债才完成了换房子的壮举,但她觉得非常值得,小区绿化、垃圾清理等物业管理方面都比较令她满意,小高层的电梯也让上了年纪的她不那么辛苦。
      记者了解到,未来我省将继续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协调推进与住房制度匹配的金融、土地、税收等制度的改革与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让更多市民安居宜居。

    本报记者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 第2018-12-12期

    • 第2018-12-11期

    • 第2018-12-10期

    • 第2018-1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