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机场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通航。16年来,运城机场历经飞行区改扩建、航站区改扩建两个大规模提升改造,一步步建设成为拥有6万平方米机坪、6座廊桥、可同时停放10架飞机的大型支线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由2005年的6.5万人次到2013年底突破100万人次大关,再到今年突破200万人次,逐步发展成为拥有22条航线,通达25个城市的全省第二大民航机场。
专家介绍,民航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直接收入、间接旅游收入、投资和乘数效应。作为山西省第一人口大市的运城,经济发展外向度高,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二,地处太原、西安、郑州大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显然机场旅客200万人次的年吞吐量,并不是运城的目标。
200万人次的账怎么算?
运城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这里有9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32万平方公里的古盐湖,拥有自然禀赋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三大资源”。
这几年,运城打造了以民俗文化旅游节、美丽乡村百花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和果博会、医博会、工博会的“三节三会”,全面展示运城历史厚重的文化形象、绿水青山的生态形象、包容大气的开放形象、民生安康的富裕形象、现代文明的“都市”形象。
尤其是关公文化已经成为运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王牌,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海外团队前来参加活动,具有相当高的品牌效应。目前,连续举办29届的关公文化节已经成为运城对外开放的重要活动,这为运城旅游和民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古中国大运城”民俗中国年则向全球华人发出邀请,来运城过民俗年,2018年活动期间,运城八大公园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653.64万元,酒店入住率达到95%以上。相关数据统计,今年1-9月,运城市共接待游客6342.6万人次,同比增长25.3%。实现旅游总收入524.1亿元,增长27.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35.7万美元,增长6.4%。
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民航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运城机场目前航线22条,通航城市25个,2019年1月份将新增长沙、珠海、温州、泉州航线,航线数达到26条,通航城市将达到包括北京、上海、三亚等29个城市。每天航班量达到30班,每周旅客吞吐量将在4.5万人次左右,平均每天旅客吞吐量在6500人左右,节假日高峰期旅客最多可以达到1万人左右。
记者了解到,云南丽江是国内最成功的旅游开发城市,GDP只有运城的三分之一,但是旅游收入是GDP的232%,2018 年机场吞吐量近 800 万。2012-2017年丽江机场吞吐量复合增速约为20%,旅游总收入复合增速保持在30%以上,是吞吐量增速的1.5倍,民航发展对当地旅游收入的拉动作用巨大。
按照国际机场协会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比率是1:8,而国内航科院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则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带动相关就业2.38万人。
民航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民航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优化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对运城经济发展有显著推动作用。
近年来,运城市以运城机场为支撑和引领,加快民航事业和民航产业发展,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运城地处山西南大门,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试验田、新高地和排头兵,是享有国家批准的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和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叠加政策富集区。
但是,运城经济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与国内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产业关联,而运城与这些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地面交通连接并不发达,民航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且具有投资周期短、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晓琛介绍,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按他们公司来讲,从前期项目立项就会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进行考察交流,每天都会接待两三拨全国各地的客人,运城机场的航班多了,也拉近了他们与合作企业的距离,增进了了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法用数字来简单描述的。
“运城市近几年发展的巨大变化和便捷的立体化交通,让企业发展更是如虎添翼。”郭晓琛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重庆、太原等地发展。受运城市“凤还巢”政策的召唤,与几个股东决定投资4.7亿元,在河津建设3万吨铝基新材料项目,走多元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郭晓琛口中的“凤还巢”计划是运城市推出的“三个发展计划”之一,另外有“五五五”转型发展计划(“龙腾虎跃”计划)和“五小企业”创新创业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这些都是运城市狠抓健全服务保障体系、扩大转移外出就业、吸引返乡创业兴业三大任务目标的具体实施。在实践中,与运城振兴崛起紧密结合,积极推动运城由人力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不断增强运城在外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返乡创业兴业的荣誉感。鼓励吸引乡村人才回归、能人回乡创业、运商运才返乡兴业等,不断促进运城实体经济加快转型、率先转型、深度转型。
相关专家指出,民航快速发展是非常有利于人才的引进,通用航空等战略新兴产业聚集,推动地区旅游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及周边城镇化发展。
今年1-9月份,运城市规模以上工作增加值同比增长7.7%,制造业保持良好增势,增长10.5%,2018年上半年运城市进出口贸易额为42.6亿元,居全省第2,同比增长9.5%。2018年1-9月份,运城市对金砖国家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8.5%和7.5%,外向型经济增长显著。
“一号工程”会让更多人圆梦
12月12日,万荣裴庄乡裴庄村88岁的司桂兰老人与临猗县临晋镇的84岁的王福德老人在运城机场不期而遇,两人并不认识,但两人坐飞机出行的目的地都是海南。司桂兰已经是第三次坐飞机去海南了,而王福德则是这辈子还是第一次,坐飞机去看看大海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愿望。
两家人都办理完了登机手续,王福德老人腿不方便机场特意为他提供了轮椅。司桂兰老人则笑着说,“这个老汉也是个拄拐棍坐飞机的,我还以为就我一个拄拐棍的。”老人话刚说完,两家人都哈哈地笑了起来。
“一座城市的航空流量大,不仅仅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从另一方面也能反映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其金融业、服务业发展程度高。”深圳航空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杰说。
运城机场一小时交通圈直接辐射到周边的三门峡、渭南、临汾、长治、晋城、济源等7个城市近3000万人口。当下,运城重点发展和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三大战略产业”,建设五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10月,作为该市“3515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21.9亿元的运城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将加快推动运城市形成更加完备的现代化、立体式交通网络,促进运城市外向型经济跨越式发展。项目建成后,运城航空口岸将正式开放,运城机场将升级为4E级国际机场。
12月4日,运城市在运城机场举行了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万人次庆祝仪式。12月11日,该市又举行了建设区域性中心国际机场的高规格座谈会,座谈会邀请到了民航系统相关领导及国航、深航、南航等企业负责人一起为运城机场出谋划策。
深圳航空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营销委总经理王爱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区域性中心国际机场有助于运城打造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快速通道,也是构建内陆地区开放新高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从过去五年来看运城民航的发展也是在全国处于超前位置,运城机场未来定位是2025年超过年吞吐量达600万人次,2035年达1000万人次,他认为这个目标完全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这些都是有很多条件的,包括机场的基本建设,包括航空公司在这里建设的基本网络,也包括地面基本的交通。”王爱武说,民航的发展会带来很多附加的效益,这些效益包括人流、物流、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上,这与运城市推出的“凤还巢”等计划形成有力的互动。
民航与轨道交通将主导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座谈会上,相关专家一致看好运城机场的突破,并分别从财政支持、配套保障能力、机场设计上纷纷建言献策。
运城市委书记刘志宏在发言中表示,运城市将把国际机场建设作为运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开放、现代化立体交通事业发展的“一号工程”,要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举全市之力,把运城区域性中心国际机场打造成为运城交通事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工程。
本报记者杨永生 刘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