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梁家寨村:红色彭真渠的前世今生

  • 彭真渠成为红色革命旅游胜地

  •   近年来,最美乡村——盂县梁家寨乡梁家寨村因彭真渠成为红色革命旅游胜地。每到七一、八一,这里来往的游人络绎不绝。
      大禹治水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然而抗战时期所修建的“彭真渠”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在当地,修建彭真渠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成为反映抗战时期军民团结的佳话。近80年来,在梁家寨村的彭真渠养育下的儿女们一代一代地传颂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传承着彭真渠精神。
      在梁家寨村刘虎洞口,那座高约9.8米、长21米,一大四小五个拱门,青石砌就、白灰沟缝、朴素而精致的渡槽和槽顶正中嵌有五角星和“彭真渠”三个大字的渠标。渡槽侧畔,渠水哗啦啦倾泄而下,证明其依然“在役”。梁家寨村一位生于1939年的老农,娓娓道来那流经数村、绵延数十载的沧桑巨变。几乎与他同龄的那条水渠,正化作他“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誉美口碑,将七十多年彭真渠的故事传送给后人。
      据第八任彭真渠管理委员会主任——梁家寨村的梁有明讲,“彭真渠”的前身是前清嘉庆年间由蔡家坪、鳌头、独自口三村会商修建的宽不过2尺、长不过2.5公里的“三义渠”水渠,之所以命名为“三义渠”是由于各村出了三个领军人物,而三村的互利关系是期待引水浇地。但是,一项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技术上成熟的水利工程拖到1939年仍未扩容整修。
      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晋察冀边区第一行政区专署在吕东、马志远的主持下,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会上,盂县五区区长郑华璧建议对“三义渠”进行重新勘测规划,为蔡家坪、鳌头、独自口、椿树底、梁家寨、沙湖滩等六村5000多农民、方圆48平方公里内的2500余亩耕地解决灌溉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旱涝保收。随后吕东、马志远把扩建“三义渠”的报告专报中共晋察冀华北分局书记彭真。1941年2月17日,彭真在到延安汇报工作时路经距离独自口不远的下社河东村。在该村停留期间,他在接见当时盂县县委书记齐源时,特意问及“三义渠”扩建工程,当他了解到修渠因财力不足停滞,果断召开区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从边区并不丰盈的税粮收入中,拨出3万斤小米,用于修渠人工经费。
      当时的盂县县委书记齐源、五区区长郑华璧等迅速发动蔡家坪、鳌头、独自口、椿树底、梁家寨、沙湖滩等六村民众迅即成立修渠水利委员会,请来技术人员,有组织起一支有200多名精壮劳力组成的开渠队伍,不分春夏秋冬战斗在修渠工程一线。该渠源头从蔡家坪村滹沱河取水开始到沙湖滩村火神堂沟口全线开工,准备廓出一条长渠,彻底改变当地石多土少、水低田高、一遇天旱禾苗枯焦的面貌。1941年以后长达数年的日军大规模扫荡让梁家寨人民兴渠治水的美好愿望暂时冻结。直到1944年秋天八路军将这一地区的日寇驱逐,被搁置了3年的工程才再次上马。六村民众投工8万个,奋战300天,起动土石600多万立方,终于在1945年3月24日落成一座全长12.5公里、堰高1.5米、底宽2米的山间盘山大渠。
      在修渠过程中彭老无论走到哪里,都挂念着引水工程,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解决开渠过程中遇到的占地纠纷。滹沱河水就这样,穿过了一道道梁、跨过了一道道沟,使2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水田。沿渠的5000多人如鱼得水,从此摆脱了饥荒的困扰。
      如果你知道了这样一座水渠建立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于自制火药崩山、人力凿渠越壑、腰系绳索悬空抡锤打眼放炮砌石、低配置水轮泵扬水这样技术落后、资源贫乏的特殊环境中,慨叹这样一个奇迹。
      解放后,彭真渠数度扩建,到1963年,渠尾已经延至寺平安村,全渠长30公里,水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平均亩产一跃而至1000多斤。在这穷乡僻壤间,其粮食产量居然可以“上纲要”(亩产粮食4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600斤)、“跨长江”(亩产粮食800斤),不能不说是一个技术创新、农民智慧的结晶。
      在渠尾沙湖滩上,一座镌刻着“彭真渠”三个大字的2米石碑,讲述着山区兴渠的百年沧桑与边区功德。老区人民为了纪念党对他们的深恩厚义,把这条大渠命名为“彭真渠”,并通过民主选举成立了彭真渠委员会。1955年,盂县人民政府上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把此渠列为革命文物,并在渠尾沙湖滩村镌刻一座“彭真渠”三个大字的2米石碑(文革时被毁)。沙湖滩上的那座石碑虽因“黑帮渠”之名毁于文革,可它的赫赫声名仍然确保彭真渠分别于1987年和2006年被确定为盂县和阳泉市重点文物,将“革命”“科学技术”“英明决策”“为人民服务”这些生产力要素,以人文风景的外观,凝固为人们脸上的愉悦。这样一条沿滹沱河畔盘旋于群山峻岭之间宛若晶莹洁白的彩带的彭真渠,至今依旧哗哗流水,为当地人民浇灌着福泽和恩惠。
      近80年来,彭真渠水养育着梁家寨人民,从这里走出了多少志士为彭真渠感动自豪。彭真渠管理委员会第十任主任梁良印说:改革开放以来,滹沱河畔的人民利用彭真渠水发展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就,市县水利部门对彭真渠开发利用非常重视,国家和集体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渠道进行了加宽、防渗、防漏处理。彭真渠沿线村民更是对彭真渠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积极投资、投工维护着彭真渠。在村民的努力下,彭真渠先后新增60个支渠道,修了水电站、拦河坝、高灌、滴灌等设施。在水浇地里,农民们又栽种花椒树50000株、核桃树10000株等经济作物,这些树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村前椒屋后柿红杏枝头笑,山养鸡河养鱼牛羊满坡跑”的多种经营“彭真渠模式”。
      近年来,在盂县全域旅游规划图里,彭真渠景区成为红色革命基地。
      梁家寨乡以彭真渠景区、大汖古村、大汖温泉为名片,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

    本报首席记者郝薇 通讯员梁贵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 第2018-12-12期

    • 第2018-1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