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啥能吃”“啥好吃”到“吃啥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我们每天都要吃的三顿饭来看,40年前和现在相比,变化巨大得让人惊讶。
  回眸40年前,无论是米、面、油等须臾不可离的食物,到卫生纸、肥皂、牙膏等日用品,如果没有粮票、油票、布票等等种类繁多的票证,即便手中有钱也休想买到。如今已退休在家的省城市民赵师傅说,有一年的春晚上表演了一个小品《粮票的故事》,一位老爷爷不厌其烦地给他的孙子讲述粮票这个东西,“虽然是喜剧小品,却让我很受感动,想起了以前的那些日子。”
  “我这辈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每天都有肉吃,我是等不到那一天了,下辈子吧。这样的幸福日子,只有我孙子的孙子们才过得上了。”
  “不管是猪肉、牛肉、羊肉、鸡肉,只要是肉,我都喜欢吃。”
  40多年前,不少人都说着这样的话,醒着也说,梦里也说。
  “当时的家庭饮食还是以粗粮为主,吃顿白面都难得。”赵师傅说,因为小时候把胃吃坏了,他一吃粗粮就胃里反酸,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顿顿吃白面、吃大米,想都不敢想鸡鸭鱼肉能够每天摆上普通百姓的餐桌。
  “要买肉时,一定得早点去,不然晚了买不到,经常是不到中午肉就卖完了。每次去必定排长队,还要排两次,因开票和割肉是分开的,我还遇到过开到了票,再到割肉处排队,排到了却没有一点选择的余地,或已卖完。”今年57岁的省城市民李阿姨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排到了肉却卖完了,她心情特别沮丧,眼泪立刻控制不住地往下流,“那难受的感觉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李阿姨说。
  那时的人们,还停留在“啥能吃就吃啥”的阶段,没有选择的权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必然。如今,粮票、布票这些时代象征早已尘封到了历史的海洋中。人们梦想的随心所欲吃肉的日子很快就实现了,只要想吃又吃得下,天天顿顿都可以吃。人们开始追求口味上的享受,到了“啥好吃吃啥”的时候。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商品供给极为丰富的年代。人们的饮食观念、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口味清淡成了人们普遍的饮食要求。过去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的身份却超过了白面、大米,成了丰富百姓餐桌的“香饽饽”。
  四十年前,人们见面即问的“吃了吗?”渐渐少了,而老百姓对吃的追求,也不断在变化中发展、发展中变化。

本报记者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1期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 第2018-12-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