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
“三北工程”全称是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我省的三北工程位于吕梁山系的晋西、晋西北地区,建设范围涉及7市57个县(市、区)及6个国有林管理局,区域面积819.9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52.3%,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过的真快,三北工程已经“40岁”了!11月30日,三北工程建设40周年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我省6个集体、7名个人受到国家林草局表彰。
40年,223万公顷,从8.3%到18.82%
在吕梁市,三北工程自1978年启动实施以来,共完成营造林590万亩,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1.6%提高到现在的32.81%。诸如中阳军山,石楼三山(南山、北山、西山),岚县皇姑梁,离石平顶山、凤山,临县沿黄石质山,交城锦屏山,孝义曹溪河等,三北防护林精品工程随处可见。
纵观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山西三北人累计完成营造林223万公顷,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3%提高到2015年的18.82%,净增10.52个百分点。
初步建成了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等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在晋陕峡谷建成600多公里的绿色长廊,使广袤的吕梁山区披上了绿装。
40年,450万亩沙化土地和12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仅有残次林0.8万亩,林木绿化率不到0.3%。三北工程启动,为右玉吹来东风,历经几代右玉干部群众的努力,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54%,从“不毛之地”变成如今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右玉精神”也为全国人民所学习弘扬。
放眼全省,区域内450万亩沙化土地和12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干旱、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及干热风、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得到明显遏制,生态环境整体上实现根本好转。
40年,920多万亩经济林,促农民增收
改善生态,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北工程把发展以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涌现出一批经济林发展大县。
在昕水河流域,隰县以梨为主,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县拥有林果基地42万亩,总产量5亿斤,产值6亿元;吉县的苹果产业,2009年被评为中华名果,全国苹果生产基地县,年产值达9.34亿元;乡宁的花椒产业,种植面积达6万亩,产值达1.5亿元……
在吕梁市,根据当地特有气候和区域优势,培育了以红枣、核桃为主攻方向,现已建设经济林基地500多万亩,直接带动100万农民依靠经济林实现增收,使58万农民依靠经济林产业实现脱贫。
目前,全省三北区域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20多万亩,基本实现人均1亩经济林的目标,部分县农民林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40年,绿化美化村庄1万余个,是三北工程社会效益的又一力证
增绿!增景!三北工程不仅仅是荒山造林、只可远观,三北工程建设的现代思维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使人民的获得感逐年递增。
三北工程建设按照规模化布局、园林化设计、景观化配置、森林化管理的建设理念,把防护林建设与构建环城森林公园相结合,把生态建设与森林旅游相结合,增绿与增景统筹推进,在城市周边建成了大量的森林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绿色多样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三北工程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初步建成绿色通道网络,绿化美化村庄1万余个,使农村生态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北工程”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使命,三晋大地上的“三北人”正是践行这一使命的“巨人”!
刘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