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市县新闻

三家庄220千伏变电站的风雨历程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河东大地,运城供电人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断书写梦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时代注脚。40年沧海桑田,运城电网的三家庄220千伏变电站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老旧开关到智能设备

  三家庄220千伏变电站是运城地区的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该站1979年3月15日加入系统运行,是运城市首座220变电站,建站初期220千伏为单母接线方式,仅一条220千伏线路与霍县电厂相连,一台90000的自耦变;实行人员驻站值班模式。
  初识三家庄220千伏变电站,室内开关柜是那种老旧的上下隔离刀闸,每一次的操作对于新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拉不开、合不上,最后操作结束位置节点还传不回来,这是令新人们比较头疼的地方。
  曾经的老师傅们会说:“这个隔离开关的操作是用的巧劲儿,不能蛮干,否则操作不到位还容易伤了自己。”所以,在后来的倒闸操作中,往往老师傅与新人搭配,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是给新人现场教学的临摹课堂。
  40年的风雨历程,三家庄220千伏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历经多次升级改造,断路器从多油、少油到真空(气体)设备,设备智能化后,变电站逐步实现了集中控制、集中运维,不但降低了运维成本,还提高了管理效能。

从手动操作到后台遥控

  “我是1998年分配变电运维室的,那时候全运城仅有3座220千伏变电站,每个站都是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都是单电源,一个小的接地故障就可能让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区陷入黑暗。”从参加工作起,杜平吉就一直在变电站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运行人员到现在的变电运维班长,他一干就是20年。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杜平吉感触颇多,“如果遇到夜里有操作、测温,还需要有一个人专门打着手电筒,要是遇到设备跳闸,就得忙一晚上。”
  据杜平吉介绍,当时变电站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都不够完善,好多东西只能靠自己翻书、研究着去做,而后来站内的制度、规范等都是他们这代人像“吃螃蟹”一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那时候的开关柜是刀闸开关柜,需要手动操作。进行倒闸操作时,也没有五防开票系统,操作票全靠手写,很容易因误走间隔、误操作而造成事故,危及人身安全。现在的有些倒闸操作,直接后台就可以远程遥控了,安全系数提升了许多。
  运城电网内,变电站从常规站、微机站、智能站,电气设备从纯人工操作到半自动化再到后台操作直至如今的四遥。如今,运城市的220kV及以上21座变电站,20多人五值四倒班运作就能做到对全部设备运行工况的全方位监控,而93人三班制运作就能完成好全部变电站的运维任务。其中,互联网、电子围墙、可视化设备监控系统等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从常规站到综自变电站

  本世纪初期,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运城地区经济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地区用电负荷急剧上涨,特别是盐湖区工业负荷增长迅速,220千伏三家庄变电站于1984年,1993年,2012年分别进了扩建,并于2010年3月撤人实现了无人值守。
  “当年的变电站,都是常规站,站内设备都是充油设备,绝缘性差,可靠性低,维护起来那是提心吊胆呀!”提起老旧设备,变电运维室的郑红力颇有感慨。后来技术进步了,开关就变成了“少油开关”,体积小,性能好,排除故障率也高。再后来,真空开关出现了,体积进一步缩小。到现在,先进的GIS组合电器将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合为一体,运行人员操作、巡视等都很方便,设备运行可靠性也全面提升。技术提高越来越快,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越来越高,运行维护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2017年5月,三家庄站220千伏开展了老旧变电站综合治理工作。经过6个专业8支队伍,共计300余人,历时35天的奋战,综合治理工作圆满完成。
  通过综合治理,这座运行了38年的老站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设备运行安全可靠,站容站貌焕然一新,精益管理大幅增进,实现了变电站设备本质安全和精益管理质效的“双提升”,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崔淑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4期

  • 第2018-12-22期

  • 第2018-12-21期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