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称之为“修补时间缝隙”的“手艺”。
这是一份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才能“胜任”的职业。
运城永济市的李贵珠,今年77岁,“钟”其一生,在“修修补补”中和钟表打了一辈子交道。用他精湛的技术,让众多已经被“宣判死刑”的钟表重获“新生”。
如今,古稀之年的李贵珠,仍继续奋战在一线,在传承与坚守中不断提升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勤学苦练塑就一颗“匠心”
择一事,终一生。
1959年初,李贵珠千里迢迢地从河北省来到黄河之滨的永济县,在县福利公司钟表摄影部学习修表。
这一干就是60年。
李贵珠刚开始学习修马蹄表,很少有配件,一旦发现表轴眼磨损了,只能用冲子把轴眼冲紧了才能用;这是个细活,必须反方向冲,冲过了轴承放不进去,冲不到位轴承是斜的,空隙太大。就这个活要用报废的马蹄表练习,干了多半年才熟练,才能保证顾客来取时按时交货。
对于整理游丝这个极费眼力和耐力的维修技术,李贵珠一圈一圈地调整,一遍又一遍地练。白天工作忙,晚上回到家,在灯下反复练习,装好了再拉直,再整好了再拉直,直到如新的游丝一样时,才算合格。李贵珠回忆,仅练这个技术活,自己就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苦练为她的“工匠人生”打下扎实基础。
精于实践练就一颗“丹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在长期的钟表、手表修理中,李贵珠在学习中琢磨,在思考中提高,形成了“听、看、问、修”的修表绝招。她因此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全运城地区组织的行业技术比武中,李贵珠以用时最短、走时最准的成绩,斩获“状元”殊荣。
“文革”中,故宫博物馆八音钟损坏了,几经辗转到了李贵珠手中,得以修复。故宫钟表馆负责人闻讯后赞佩地说:“你的修表技术在国内是一流的。”
永济市原虞乡五金厂许多工人是上海人,戴的表大多是劳力士、欧米茄等瑞士名表。他们常会慕名来到李贵珠那里修。他们说:“阿拉的表在上海都没有修好,侬给修好了,侬的技术太好了。”她却谦虚地笑笑说: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在这“会”字中间,浸透着李贵珠老人太多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创新拓展成就一颗“赤心”
“我热爱永济,要为第二故乡做贡献。”李贵珠这样说,也在努力这样做。
2010年的一天,李贵珠去鹳雀楼景区游玩,休息时与几位游客闲聊,游客们纷纷表示,鹳雀楼好是好,可是买不到一件有纪念意义的礼品。
这无意间的一席话,引起了她的深思。永济历史灿烂悠久,蜚声中外,知名景点,比比皆是。尤其是永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更是络绎不绝。
2010年,她注册成立了永济市源森精密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决心把表作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儿子黄建平二人倾心研发“鹳雀楼”“西厢记”情侣表等系列文化表,并由清华大学教授李静杰指导把关,努力推进产品国际化标准。
时光流转,匠心不改。
在手表生产、加工过程中,本着“精致、准时、灵巧、典雅”的设计理念,她严把产品质量关,从外表的壳子、表盘、表针、表镜,到内部的发条、表摆、齿轮等,都严格要求,零配件精品选了一件又一件,标志图改了一次又一次,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勇攀高峰的精神在产品中充分体现。
在传承中创新。2013年,鹳雀楼表和西厢记情侣表,因其创意潮流时尚、设计精巧玲珑、造型美观大方、走时准确无误特点,在“山西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
“表用久了发条会疲惫,我要活到老,学到老。为永济,为运城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李贵珠老人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翟步庭 通讯员 张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