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动员社会力量 传播城市文脉

—— 太原市“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侧记

  文物不会“说话”,如何让散落在山间乡野的文物遗迹来“讲述”千百年来历经的岁月以及沉淀下的历史文化呢?中国文保基金会受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实施了“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面向社会公众征集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解说词,深入挖掘和系统阐释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太原市成为首批实施该计划的十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去年4月9日,太原市文物局和太原日报社联合正式向全社会发出征集讲解词启事。

让社会关注文物的氛围“热”起来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现存全国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天龙山石窟、全国现存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的道教石窟——龙山石窟……
  这些著名的文物遗产让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但是仍有大量散落山间乡野的文物遗迹却鲜为人知,更谈不上有基本的解读。同样,全国的情况也不乐观。中国文保基金会的调研表明:在全国各级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解说词的比例仅为12.1%。
  保护文化遗传,深入挖掘散落在山间乡野文物遗存的文化价值,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责无旁贷。
  太原“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开展以来,太原日报及太原新闻网多次发布征文启事和166处文物点名单。太原市政府网站开设的“文物专栏”、太原文博公众微信号、晋祠博物馆官网不断推送活动的进展情况。太原市、县两级联动,组织当地学者、作家,拾遗补缺,认领撰写相关文物景点的解说词。
  随后,太原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撰写微信交流群成立起来,包括报名者、主办方和各县区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群内集结,共同研究探讨太原文物故事,解决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初评结束后,入围作品在网上公示,并组织网络投票作为终评参考,再次引起网民围观,参与网络投票人数10余万人次。

让“尘封”已久的记忆“活”起来

  在太原市“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开展过程中,累计有200多位市民报名参加,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学生,还有很多是自由职业者。年龄参差不齐,最长者80多岁,最小的只有11岁。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热爱历史文化,勇于担当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
  陈泽老先生81岁高龄,是晋源人,他的曾祖父陈畏三先生曾经是晚清晋源名士,本次活动陈畏三旧居正在名单中。看到征文公告后,陈老先生立刻报名参加。
  “曾祖父在我3岁时就去世了,往事浑然不知。我对于解说词撰写要求也不甚明了,于是参加解说词撰写培训班,后又查阅《晋水图志》《古太原县城》《晚清优廪生陈畏三轶事》《太原县城历史建筑调查手记》《退想斋日记》等多本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陈畏三旧居解说词》,荣获大赛三等奖。”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
  每到周末,在小店石沟观音堂总会看到一个年轻人的身影,他像一个考古工作者一样测量、拍照、记录,一点一滴地寻找儿时的“百草园”。他就是24岁的马晶鑫。
  马晶鑫是山西中医药大学即将毕业的一位大学生,他说:“我利用闲暇时间去抄碑文,了解那座古老庙堂的历史。在村里,遇到长辈,都要打听关于观音堂的故事,专程拜访了原南郊区委副书记高华,听他讲述了许多关于老南郊区的历史,接受了老人馈赠的参考资料。在大家的帮助下,我的作品《尘封在太原南郊的文化名片——石沟观音堂》荣获一等奖。”
  陈泽老人感慨地说:“文物遗产是历史给予人类的馈赠,研究、阐释、唤醒和活化它们,让那些不为人熟知的文物‘多姿多彩’地走进人们的视线,‘活灵活现’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把散落乡野的文物名片“打”出去

  征集解说词并不是“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活动目的,要把活动的成果利用起来,把文物历史故事传播出去,才是价值的最大体现。
  为此,太原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文物专栏、“太原文博”、太原日报等平台陆续刊发优秀解说词。太原日报开辟“讲太原故事 扬晋韵唐风”专栏,通过长达半年的时间,展示优秀解说词作品,让太原文物故事的讲述恒久绵长。与此同时,金牌讲解员录制的解说词讲述视频也在网络和微信平台陆续展播,并将制作成二维码KT板,安放在各个景点中。游客通过扫描就可以听到语音讲解,看到导览视频。
  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历尽劫波犹崇善,幸有佛光曜并汾——崇善寺大悲殿解说词》的作者王晓明说:“作为解说词原作者,崇善寺的历史文物价值,弥足珍贵。通过我的探寻,期待这一龙城宝贵遗存,让更多人所知悉、游历和欣赏。能为太原的历史文化积淀续写光芒,我颇感荣幸。”
  文明传承、文物保护是一场接力赛。去年12月,以征文获奖的25篇优秀作品为基本素材,太原市文物局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时代新人说·文明与守望”大型讲述活动。整个讲述活动在乐直播平台同步手机直播,同步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13.04万,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景点因为这次讲述活动家喻户晓。
  太原市文物局负责人在采访中说道:“只要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最大力度地创新文物传播传承方式,就能够传承好城市文脉,守护好精神家园,树立起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姚凡 通讯员 冀晓峰 陈雅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10期

  • 第2019-01-09期

  • 第2019-01-08期

  • 第2019-01-07期

  • 第2019-01-06期

  • 第2019-01-05期

  • 第2019-01-04期

  • 第2019-01-03期

  • 第2018-12-28期

  • 第2018-12-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