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天厚土,滋养出了山西人厚道、忠义的群体性格。历史上诸如关公、裴氏家族等圣人先贤便可说明。而同时滋养出的还有一朵朵艺术的奇葩,其中山西民歌最具山西地域特点,最具山西人性格,高亢嘹亮中透着荡气回肠。更重要的是,山西民歌的内在品质也恰恰是中华民族的心灵归结。
“风也有根”,既是对民歌新的读解,也是对民歌新的美学追求。我们想要留住的是风的韵味,植根在当下的生活,不是传统的再现,而是在传承之后用新时代的语境表现我们的生活和情感。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对山西民歌以及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是在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和文化旅游厅的战略部署下的一项文化的自觉行为。从2004年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把濒临失传的民歌先抢救下来,让她成为有生命的艺术;2010年提出了“山西民歌的当代价值”,是从活下来的民歌中遴选有时代性的、有当下审美价值的、能和现代人做情感沟通的民歌加工整理,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今天,我们举办“风也有根”——张红丽民歌专场音乐会的同时,按照新时代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理念,提出了“山西民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让优秀的山西民歌不仅“活下来”“活得好”,还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还要在她的基础上转化和创造新的民歌,使她的生命有了接续,并且成为新的时尚,在山西民歌的传统上生成和积淀新的传统。
2014年开始,我们与中国民歌泰斗级人物、上海音乐学院资深教授黄白先生开始了对山西民歌美学价值的探讨;2015年开始与中国音乐学院合作,在山西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多场山西民歌音乐会。其中,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网络直播观众达七十万人次;同年,在山西左权、河曲建立了民歌采风基地,并多次组织青年歌手采风学习;2016年张红丽带领山西晋剧文场与法国巴洛克乐队进行山西民歌的新实践,在中国北京、山西、广西、云南,法国里昂巡演;2017年,申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举办“晋陕蒙冀四省区原生态民歌人才培养”,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第一个民歌人才培养项目。项目方案成为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范例;同年,举办“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民歌的复兴之路”高峰论坛,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文化报、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民歌文化研究方面的顶级专家齐聚太原,商讨新时代下传统民歌的复兴之路;同年,举办“来自黄土地的歌——新时代民歌传人汇演”,全面展示了民歌的新风貌;2018年,举办了“民族歌剧人才培养”,邀请到国内著名艺术家王晓岭、王祖皆、任卫新等多位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术机构到田间地头,山西民歌的探索之路一直在行进中。
张红丽是山西华夏之根艺术团众多有实力的青年民歌手中的一员。用她作为新理念实践的第一位,是基于我们多年来用她的演唱对山西民歌新时尚进行的探索和追求,是基于我们多年来用她的“天朝·巴洛克——张红丽山西民歌中法交流”对山西民歌新理念进行的梳理和完善,也是基于我们多年来不断为她量身打造新民歌的舞台实践和观众反馈。所以说,她是有准备的。
2019年1月11日晚,山西大剧院小剧场,座无虚席热情高涨。舞台上没有了“红袄袄绿裤裤”,没有了“山坡坡剪窗花”,而似乎它们又都在,简洁的舞台上一切传统的美好的生活记忆都以一种现代的淡雅的面目出现。几道弯弯便是“汾河流水哗啦啦”,一把红色的巨大的宋式高背椅、八位戏曲装扮的护卫便是“杨门女将”,简约的窗框透出了几朵桃花便是“桃花红来杏花白”。山西民歌还是那个韵味,但已被精良的音乐制作、现代的音乐编配激发出了新时代的律动。尽管这一切都还不够完美,但走出这一步异常艰难。我们在努力!
王京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