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综合新闻

牛书记的事业,真牛

  “这是牛书记给买的新衣服,这是她发的棉被。”1月13日,在贫困户王油提家,她高兴地给记者展示着。
  王油提口中的牛书记,名叫牛继玲,2016年11月受吕梁市供销社的选派,到兴县乌门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牛继玲一驻村,就迅速展开工作。她奔走于农民家中,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及产业发展情况,为乌门村脱贫工作“把脉开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做基础设施“建设者”
  乌门村是兴县最偏远的一个山村,距县城40多公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外。
  “雨季来临,路面坑坑洼洼,根本不能走。”贫困户马兴平回忆起之前村里的路况,还心有余悸。
  要致富,先修路。牛继玲明白,如果路不通,农特产品运不出、卖不掉,产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增加群众收入。
  牛继玲和队员们向县委寻路子、向政府拿规划,强力推动进村道路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来,村里共争取到资金100万余元,新修进村道路1.3公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及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牛书记来了以后,村里面大部分路都得到了硬化,村民上街卖特产、出去打工办事方便了很多。”村支书李春生感慨地说。
  “‘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第一书记,理所应当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牛继玲说。
  在牛继玲和供销社的牵头下,多方筹措的26万元投入后,200米的防洪排水沟修了,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小广场建了,村级道路亮化了,田间路好走了,医疗室有了……
  环境好了,村民们心情舒畅,脱贫致富心思重了。

  当村民致富“掌舵人”
  乌门村仅有200多口人,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亩,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致富呢?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牛继玲得知村内有几家人养黄牛,牛肉每公斤能卖到120元钱,一头牛就能卖1万元左右。找准了扶贫方向,她便积极鼓励春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黄牛养殖,并逐步培育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我们的牛春天和夏天全部在山上散养,草料天然健康,黄牛是最好的!”说起养牛,李如海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也从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养牛专家。
  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扶贫思路,乌门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牛品种、统一销售。合作社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可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多重保障,让贫困户可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在牛继玲和吕梁市供销社的努力下,乌门村争取到上级财政给予每头牛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新建了300多平方米养牛场。养的牛从五六头发展到100多头,全村养牛产业100%覆盖贫困户,贫困户户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3300元。
  养牛事业成了村民致富的“助推器”,牛继玲就是助推器的掌舵人。

  成脱贫画卷“描绘人”
  “大家快来,牛书记又请专家来上课了!”村支书李春生沙哑的声音通过广播,又一次回绕在村中。一会儿,农民们有的拿着笔记本,有的带着板凳就进了村委会。
  技能培训会、主题党日活动、村民会议……村委会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牛继玲和扶贫队员们入户宣传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要想富关键靠支部,脱贫攻坚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我们党员要用真心来和贫困群众真正交朋友,要真帮真扶、把‘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帮扶成效上,用我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牛继玲如是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牛继玲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一起干。村里建起了规范的扶贫档案,逐步规范了村规民约。争取的各项扶贫资金,用“外援”杠杆撬动村支部内生动力,用短暂的“补血”激活了村组织的“造血”功能,牛继玲扎扎实实的作风让群众和村干部逐渐改变了看法,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位牛书记真牛!”
  如今的乌门村,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喜人,贫困户也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表示,每次回村,村里都有变化。很多村民都说:“牛书记让乌门村变了样,牛书记,真牛。”

本报记者 崔晓农 通讯员 余晓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19期

  • 第2019-01-18期

  • 第2019-01-17期

  • 第2019-01-16期

  • 第2019-01-15期

  • 第2019-01-14期

  • 第2019-01-13期

  • 第2019-01-12期

  • 第2019-01-11期

  • 第2019-01-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