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代县磨坊乡朴村的养殖小区内,记者见到了养牛大户宗所平。从2013年开始养牛的他,如今已经有了35头牛,成为了小区内的大户。
依托金融小额扶贫贷款的支持,宗所平和村里其余16户养殖户们一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以来,代县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完善金融扶贫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扶贫保障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业在脱贫攻坚中的撬动和支撑作用,两年时间累计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投放小额信贷4515笔,共2.21亿元,带动41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1063名贫困人口受益脱贫。
朴村养殖小区内目前存栏的肉牛将近500头,10多个棚圈里挤得满满当当。在金融扶贫政策支持下,养牛业已经成为朴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宗所平2016年从泓都村镇银行获得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2017年就收入了3.5万元。
金融扶贫不仅扶持了个人养殖户,更支持了龙头企业发展。
代县牧原公司是代县依靠引进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后,创办起来的养殖企业。2017年,该企业完成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5000头规模母猪场一座、256头公猪站一处,成为代县发展养殖业的龙头企业。为进一步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5月,代县与牧原集团签订了“3+X”产业扶贫合作协议。“3”即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劳务外包;“X”即教育扶贫、订单扶贫、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等多效并举的扶贫模式。依靠“3+ X”,牧原集团与贫困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记者了解到,代县各乡镇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帮助贫困户办理扶贫小额信贷入股合作社,参与标准化养猪场建设。建成的养猪场再租赁给牧原集团运营,每年由牧原公司按照投资额的7%支付租金,租金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及村集体合作社运营。三年后,牧原公司将按所租赁养猪场的造价一次性收购所租赁的养猪场,替贷款的贫困户偿还银行贷款。
企业和农户的合作,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也实现了贫困村集体经济的破零。而金融扶持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力量,也为贫困户脱贫增强了信心。
2018年,牧原公司与5家银行及各乡镇11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当年就支付全县11个乡镇合作社猪舍租金共581.35万元,其中,参与牧原“3+X”资产收益模式的1625户贫困户,每户共得到3000元利益分红。与此同时,建档立卡贫困户还进入了牧原公司打工,有了稳定的工资收益。
引入金融“活水”,企业壮大发展,百姓得到实惠。
记者从代县了解到,目前代县共有4000余户贫困户在金融扶贫中受益。各类资金不仅注入了产业,还投到了教育中。一些龙头企业不仅为考上本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提供自助,还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奖励义务教育优秀教师。来自代县牧原公司的数据显示,2018年,仅该公司就资助大学生42名,资助金额12.6万元,奖励小学优秀教师53人,金额6.15万元。
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杨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