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西烽台下新“地主”

  在记者的概念里,种树一般都是春天的事儿,很少有秋冬种树的。不过,前一阵在平定县柏井镇采访时,记者才知道冬天补种核桃树苗,墒情比春天好,虫害也少。

不当干部当农民

  柏井镇柏井村依山傍路,山上最高处有个烽火台,叫西烽台。
  驱车绕过村子,上了庙台堰后,西烽台下一层层大小不一的梯田里,闪动着红的、黄的、蓝色的围巾——一群妇女们正和男劳力一起在田边地头补种核桃树苗。田边的土路一看就是修过的,比较宽也比较平展,一辆工具车停在路边,车上是一捆捆茬口涂着蓝色油漆的核桃树苗,车主人正扛着树苗往地里走。
  扛着树苗的小伙子叫李星光,个子不高,黝黑的面庞乐呵呵的,大冬天,小伙子穿的也不多,干起活来还冒汗呢。
  李星光1989年出生,一路读书毕业后,在镇政府林业站工作。干了几年,李星光觉得这样的日子一眼就能看到几十年后,没意思。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可是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土地都撂荒了。即便种地,因为在山里,沟壑纵横高低不平,种地还是传统方法,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农产品卖不上价钱。
  思来想去,李星光做出一个决定:辞职回家种地。
  不理解的人很多——大家都想跳出农门,你为啥不当干部当农民去?李星光用自己的行动,在以后的日子里做出了回答。

当农民就当“地主”

  李星光回到村里当农民,是从做农业机械服务起步。他开办了祥耀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播种机、拖拉机、收割机、专用的马铃薯收割机、脱粒机、玉米秸秆捡拾机等系列农业机械,一方面自己使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农户提供服务。
  李星光流转了全村80多户人家的500多亩地,自己投资修了机耕路,汽车可以一路开到山顶。从耕、种到收,基本上全是机械化。就拿收玉米来说,要是人掰玉米棒子,最多一天收半亩。用了玉米秸秆捡拾机,一天能收20亩。不但玉米收割了,秸秆也连根刨出而且打包好,节省了大量劳动力。
  正在地里补栽核桃苗的穆喜孩告诉记者,“自打星光回来种地,用了好多机器,我们种地都省事了。我家6亩地留了半亩种菜,其余的都让星光统一种,我到合作社上班,还能挣工资。土地流转一年也有流转费,日子好活多了。”
  李星光看着高高的西烽台,说:“我特别喜欢在地里的感觉,开着拖拉机几趟就把地翻好了。春天种秋天收,看着玉米、小米、红豆、土豆就高兴——这一年没有白干。在地里干活的感觉和在办公室不一样,有一种天高任我飞的感觉。”
  确实如此,环顾四周,都是他流转过来的土地,按照计划统一种植。虽已入冬,但是阳光明媚,穆喜孩和几个村民正在补栽地边的薄皮核桃苗。庄稼和经济林套种,一举双得,成就感油然而生,难怪李星光有种“地主”的范儿。

“地主”领着农民干

  李星光告诉记者,他所有的同学,从小学的到大学的,还在农村的只有两个人,那个同学从事的是玉米收购工作,正儿八经种地的就他一个人。
  回村种地4年了,李星光找到了自己的广阔天地。他不但流转了土地种优质农产品,合作社还吸收了十几个人就业。这些人都是本村的农民,岁数大了,种地是把好手,外出打工不行。小李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走上了致富的路。
  54岁的王宝林也在合作社上班。她爱人在矾土矿工作,每月3000元工资,还要租房居住,买饭吃,家里招呼不上。王宝林说,“跟着星光干,一年能挣2万元,吃住在家,老人孩子都能招呼住,自己留的地也能种,最后落到腰包的比在外打工多。”
  记者了解到,现在小李一年能收入15万元左右,是他当干部时的5倍。而且,他的农机合作社服务范围不仅仅是本村,周边村镇的农民需要农机服务都找他。在李星光的带动下,镇上已经有三个农机服务合作社了。小李说,“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合作社推进了周边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除了合作社,李星光在产品品种上也非常用心,根据专家建议挑选了适合当地的产品,尤其是高营养价值的红豆、小米等小杂粮,正准备做自己的品牌。
  这不,柏井村的土壤合适种土豆,小李和大家种的土豆丰收。大土豆卖了,小土豆也要有附加值。李星光最近从邮储银行拿到了10万元的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购置回做粉条的设备,正在跑手续,准备做粉条……
  西烽台下的农民们依旧忙着,敦敦实实的李星光沐浴着冬日暖阳坚定地说:“我有信心把合作社做强,让撂荒的土地重新绿起来,让种地的人得到应有的尊严。”

本报记者 崔晓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25期

  • 第2019-01-24期

  • 第2019-01-23期

  • 第2019-01-22期

  • 第2019-01-21期

  • 第2019-01-20期

  • 第2019-01-19期

  • 第2019-01-18期

  • 第2019-01-17期

  • 第2019-0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