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紧密结合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提出了打造形神兼备的“现代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实力银行”、规范高效的“责任银行”、优质便捷的“普惠银行”、行稳致远的“安全银行”、党建引领的“标杆银行”,加快建成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现代金融企业集群”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
加速体制机制转型,打造形神兼备的“现代银行”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条件和标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通过加速体制机制转型,打造形神兼备的现代银行。围绕重点区域机构求突破。根据《山西省高风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三年处置规划(2018年-2020年)》,聚焦高风险机构比较集中的区域,聚焦当前改制化险中的“老、大、难”问题,实行省联社领导包片、部门包社、绩效挂钩、严格考核。对已列入今年改制计划的机构,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下大气力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优质股东资金,加大不良贷款清降力度,充实资本实力,坚持洁净改制,确保改制质量。围绕体制机制转型下功夫。针对已改制的农商行中存在的法人治理不到位、产权关系不明晰、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转型。按照“小银行,大平台”的总架构,以及“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风控集中化”的总要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组织体系;进一步牢记宗旨、坚守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做到改“制”但不改“向”;进一步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合规合法、稳健运行;进一步拓展新业务、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使全系统班子向心力、队伍凝聚力、风险控制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围绕巩固改制成效做文章。在已改制农商行中,择优选择一批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业绩良好的重点机构,总结具有借鉴价值、推广意义的先进经验,打造一批能够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叫响的“行业品牌”,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密切关注重点机构,严防已改制农商行重返高风险行列。
紧扣转型提质目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实力银行”
重点坚持“四个原则”:一要坚持规模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效益和风控的关系,既确保各项规模指标稳健发展,也确保各项质量指标持续改善,特别是确保各项监管指标大幅提升。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做实主营业务,调实贷款形态,确保各项业务实中向好、稳中有进。二要坚持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相结合。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负债结构、资本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探索新的增长方式,拓展新的业务品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着力解决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回归本源”的总要求,紧扣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县域、专注主业,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解决偏离宗旨、偏离本源、偏离主业等问题。三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紧扣各项任务目标,抓班子,抓责任,抓督导,抓落实,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同时,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巡视巡察、外部审计、监管意见、内部检查、调查研究、征求意见等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扭住核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逐条逐项整改到位、落实到位、问责到位。四要坚持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既善于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也妥善化解好当前的主要矛盾;既圆满完成短期发展目标,也科学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既重视当下可以见效的“显绩”,也重视有利长远发展的“隐绩”,确保各项改革发展成果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实践检验、历史检验。
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打造规范高效的“责任银行”
通过处理好“放管服”“责权利”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履行管理责任、提升管理能力,推进全系统规范高效运行。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省市县三级要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明确管理权限,负起各自责任,做到管而有度、放而有序、管放结合、问责到位,坚决杜绝“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处理好“管”与“服”的关系。坚持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基层能力。在平台支撑上做好“加法”。按照“小银行、大平台”的战略定位,满足基层呼声最高、诉求最大、反映最多、当下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在优化流程上做好“减法”。借助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压缩审批链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质效。在资源共享上做好“乘法”。将系统内经过实践检验、便捷实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统一整合,集中推广,实现优势互补,价值共创。在优化环境上做好“除法”。坚决去除没有实际效果的检查,去除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去除不太科学合理的考评,去除插手干预基层的行为,切实给基层减负、为基层服务。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常怀对权力和责任的敬畏之心,始终按规则、按制度、按程序行使权力,严格按法定职责、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履行责任,在全系统形成“风清气正、履职尽责、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牢记服务宗旨定位,打造优质便捷的“普惠银行”
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国银保监会工作要求,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不能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偏,“深耕三农、细作小微、精准扶贫、倾力重点”的服务定位不能改。深耕三农守初心。紧扣《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助力乡村振兴2018—2020年行动计划》,落实三农金融服务发展战略和规划,加快助推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大力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作小微归本源。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民营经济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下沉服务重心,提升服务水平。制定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规划,加快微贷产品推广研发,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实行减费让利,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贵问题;加快三级授信体系搭建,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慢问题。精准扶贫有作为。跟紧省政府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中确定的“路线图”“时间表”,持续完善“七专”体系,采取产业扶贫、“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引深扶贫工作机制,深挖扶贫信贷潜力,把信贷资源向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人口倾斜。倾力重点勇担当。立足全省“转型项目建设年”,主动对接省重点工程前期项目、建设项目,采取“精准营销、平台对接、战略合作”等措施,大力支持全省转型项目、行业龙头企业和省市县重点工程项目,在支持地方经济振兴中担当作为、建功立业。
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打造行稳致远的“安全银行”
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基层网点按日查,县级行社按周查,市级机构按月查,省联社按季查”风险排查制度,持续加大银行业乱象整治力度,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结合当前形势,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打好不良贷款清降攻坚战。建立不良贷款清降调度长效机制,在总结去年经验的基础上,省联社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季在清收处置效果差的县级行社召开现场调度会。建立省市县三级承包清收不良贷款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激发动力,至上而下形成清收不良贷款的强大氛围。建立不良贷款听证问责长效机制。重点解决“问小不问大、问下不问上、问旧不问新,问轻不问重”等问题。扎实打好资金风险处置攻坚战。加大违规资金业务的整改力度,加大高风险投资的压缩力度,加大不良资金业务的处置力度,整改不到位的,坚决采取叫停业务、约见谈话、严肃问责等措施。坚决打好案件防范化解攻坚战。坚持从“一把手”抓起,从“制”“技”“教”抓起,从“查”“改”“处”抓起,紧盯重点领域、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人员,加大风险排查的频次和质效,及时发现问题,建立整改清单,确保责任落实,加大处理力度。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打造党建引领的“标杆银行”
对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照省联社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对照加强系统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为推进改革发展、转型提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把加强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系统“三基建设”,稳步推进政治巡察工作,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把党的领导深入落实到决策、经营、监督、考核的各个环节。把落实“两个责任”放在心上,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压实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纪委(纪检组)的监督责任。督促系统各级党组织管业务必须管党建党风、风控案防、安全稳定。把党风廉政建设抓在手上,营造风清气正氛围。加强党组织对反腐败工作全过程领导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把查处党的十九大后仍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上升到维护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来认识;把具有农信特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集中整治到位,着力解决“文山会海”“痕迹管理”“重复检查”等问题;把高管人员、贷款发放、选人用人、财务招标、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作为监督重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为推动全系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崔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