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省人大代表王喜贵:山西走文化旅游扶贫之路

  我省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地上文物遗存占全国的70%以上,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文化故事、历史人物、风土人情,内涵丰富,数不胜数。
  同时,山西贫困县大多地处偏僻,却大多保存着相对完整的古村落、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人文自然生态环境。因此,推动文化旅游与扶贫工作融合发展,走文化旅游扶贫之路,既可丰富和提升山西旅游产品数量和品质,也可推进旅游扶贫进程,更符合“五位一体”战略实施,可为贫困地区注入市场活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使他们在经济上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早脱贫、精准扶贫。
  为此,省人大代表王喜贵建议: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要设立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金,对特困旅游县、乡等区域要注入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基础条件,直接或间接开发旅游项目。同时制定进一步促进文化旅游扶贫的指导意见,在领导力量、机构设置、人才使用、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加大改革等方面给予明确优惠政策,从而加大对文化旅游扶贫方面发展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由政府主导,委托国内实力强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文化旅游融合及文化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紧密结合各区域旅游资源,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文化旅游发展。深入挖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智慧旅游,开展“旅游+互联网+电商”创新成果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推进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体育、商贸、互联网、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森林养生、避暑休闲、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特色食品康养等旅游产业。强化文化产业合作对接,组织旅行社开发乡村购物游、美食游,开展特色乡村旅游娱乐、文化演艺、节庆活动和红色旅游文化活动。
  引入专业经营和扶贫投资机制。整合省内旅游资源对外招商,鼓励外部资本积极参与,吸引投资商投资开发、经营管理。组织有资质的规划单位为贫困乡村编制总体规划,策划项目和营销推广等,动员国有大中型企业、旅游院校、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采取安置就业、项目开发、输送客源、定点采购、指导培训等多种方式,与贫困乡村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获得就近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分红性收入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30期

  • 第2019-01-29期

  • 第2019-01-28期

  • 第2019-01-27期

  • 第2019-01-26期

  • 第2019-01-25期

  • 第2019-01-24期

  • 第2019-01-23期

  • 第2019-01-22期

  • 第2019-01-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