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全国首届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上,阳城县晋岳科技创新蚕桑产业以升级栽桑、现代化农业、康养产业科技创新等项目,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晋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宏平因此也被业内人士誉为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企业的实践者和领跑者。
把握创业契机
今年48岁的石宏平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她性格开朗,虚心好学,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超强,先后经营过餐厅、KTV、洗浴中心等行业,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近年来,党的惠农政策全面铺开,她毅然回到老家,创建蚕桑产业园,投资建起了桑叶茶厂生产基地,开发出十多种桑叶系列本土特色农产品;成立晋岳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先后建成了集食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孤堆底古村驿站,成功运营了旅游购物中心,将传统的蚕桑业发展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阳城县气候宜人,光热资源极为丰富,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孙文龙大力发展栽桑养蚕,使得阳城县蚕桑雄踞山西之首,享有华北之冠的盛名。石宏平的家乡在阳城县河北镇圪捞掌村,与孙文龙的家乡孤堆底村相邻。
孙文龙这个被老百姓誉为蚕桑书记、现代嫘祖、太行山上的焦裕禄,有着传奇般色彩的人物,对石宏平的影响非常大,她和众多的民众一样,经常到孙文龙纪念馆去参观学习。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桑叶是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药食同源”食品,立刻萌发了开发桑叶产业的念头,后与丈夫商讨后,马上开始市场调研和前期准备。
打造蚕桑品牌
“敢想敢试敢创新,敢闯敢干敢担当。”熟悉石宏平的人都对她有这样的赞誉。事实上,石宏平确实算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女子,有想法就有行动。她主动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发中心、山西省蚕业研究院、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晋城市蚕研所、阳城蚕桑中心对接,通过专业团队的支持,开启了自己全新的创业模式。
在开发桑叶茶等系列产品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顶着许多人的冷嘲热讽,面对资金困难,上北京,跑太原,下河南,去福建,考察项目,学习技术,购买机械,筹措资金。积极参与到“自主创新,万众创业”活动之中,苦和累独自品,矢志不移一件事。
有了产品,自然就需要有品牌名称。在营销学里,品牌是一种识别标志、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谙知经商之道的石宏平马上就想到了注册“文龙”商标,把孙文龙精神融入到蚕桑产业,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营造蚕桑品牌,逐步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发展。目前,晋岳公司充分利用阳城县丰富的蚕桑资源,自筹资金80余万元,建立了桑叶茶厂,通过采桑、洗晾、切叶、杀青、揉捻、解块、烘干、制香等12道工序,以桑叶茶为核心产品的各种生产加工技术炉火纯青,已经开发的产品有桑叶茶、蚕桑宴、桑叶面、桑叶馍、蚕砂枕、桑园蛋、桑叶挂面等。
为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石宏平经常参加省内外各类产品展销会,倾听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多次受邀参与在阳城举办的国际徒步大赛、悠然阳城活动、农业嘉年华活动,以及在晋城市区举办的大型旗袍年会等活动,吸引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就连外国友人也赞不绝口。在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的过程中,“文龙蚕桑”系列产品还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及部门的表彰奖励。
带领村民致富
桑叶茶系列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后,石宏平对晋岳公司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念,那就是:以孙文龙纪念馆红色旅游文化为依托,把“心怀桑农”作为主线,延伸并丰富蚕桑产业链,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科技成果优势,串连并推动“桑叶茶”原料供应地、产品生产地、旅游品尝区的跨区域协作,做到产业对接精准。
发展理念确定后,公司随即入驻孤堆底村,石宏平用“公司+蚕桑生产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先后建成了集食宿、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孤堆底古村驿站,完善了森林公园娱乐滑道。力求让游客到孤堆底参观孙文龙纪念馆的时候,可以品的是蚕桑宴,饮的是桑叶茶,吃的是桑蚕蛹,喝的是桑叶粥,主食是桑叶面、桑叶馍。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体味那份无法割舍的桑蚕情怀,回味孙文龙书记留给后人的精神力量。
据石宏平介绍,依照红色资源和绿色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愿景,晋岳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预计三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建成一套体系完备的旅游产业发展链条。项目达产达效后,可解决就业劳动力300余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2000—3000人,年销售收入预计在600-1000万元左右,让父老乡亲在蚕桑产业开发中发家致富,在青山绿水中共奔小康。
本报记者 崔振海 实习记者 暴丽鹏 通讯员 郭学良 杨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