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71.5亿元,同比增长14.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152.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6.1%。”2月15日,省统计局投资处专家告诉记者。
按照我省“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发展路线,我省的建筑企业肩负改革转型重任,一路奋蹄疾驰,其中一部分企业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漂亮的数据不再是传统建造模式下数量的累加和简单提高,而是发展质量、发展效率、发展动能等本质提升后产生的巨大转变。
建筑业乘上发展快车
2018年是国家推动建筑行业变革落地元年,“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及各地重大建设项目,为中国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让山西建筑业坐上发展快车。
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有工作量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666家,比上年增加128家,同比增长5%,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71.5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中,省内产值完成2626.1亿元,同比增长19.7%,占总产值比重64.5%;省外完成产值1445.3亿元,同比增长5.3%,占总产值比重35.5%,建筑业总产值较快增长。
根据建筑业财务公报指标显示,全省2018年税金总额达到108.9亿元,比上年增加18.7亿元,同比增长20.8%。在劳动就业方面,建筑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超百万的就业岗位,全年直接从事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均人数达到109.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4万余人,同比增长5.2%。
产值增速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去年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完成总产值4071.5亿元,比上年增加504.9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其中,省内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增长12.1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64.5%,比上年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省外完成产值同比增长5.3%,拉动全省增长2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35.5%。
此外,去年全省有工作量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9049亿元,比上年增加459.8亿元,同比增长5.4%。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去年全省建筑业产值增速比全国9.9%的增速高4.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居第7位,比上年前进了12位。产值总量居第19位,比上年前进了2位。自2018年初开始,山西建筑业生产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速从一季度开始便持续稳居全国前列。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8年,全省共有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2923家,比上年增加114家,同比增长4.1%,其中,特级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4家,一级企业185家,比上年增加17家。特一级企业共完成总产值2922.4亿元,比上年增加370.8亿元,增长14.5%,占全部比重达到71.8%,二级及以下2726家企业共完成产值1149亿元,比上年增加134.1亿元,增长13.2%,占全部比重28.2%。
全省民营建筑企业达到2601家,比上年增加120家,企业个数占全部企业比重达到89%,共完成产值1628.7亿元,比上年增加249.1亿元,同比增长18.1%,占全部产值的比重40%,占比较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今年年初,省住建厅发布《关于支持民营建筑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13条具体措施将助推民营建筑业企业在我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进程中实现大发展。
“我省将开展建筑市场隐性障碍清理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全省住建领域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招标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对民营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平等前置条件。各级住建部门不得变相设置不合理准入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参加工程项目投标,做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建筑市场环境。”省住建厅改革发展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
记者获悉,2019年,我省将组建山西民建投资集团,力争到2020年末,实现集团总资产突破50亿元,年收入突破30亿元。通过打造集团化实体平台,推动民营建筑业企业规模化、综合化发展。鼓励民营建筑业企业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优势资源整合互补。利用国企的人才、技术、品牌、管理和融资等优势,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拓展经营范围、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本报首席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