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而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工程。而社区图书馆则是这项工程里的“排头兵”,将活动阵地不断向基层延伸,才能让知识的芬芳、文化的魅力滋养到百姓的心田。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实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出台,为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覆盖,让更多市民享受阅读的乐趣,我省在加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基层图书馆文化设施也不断跟进,目前社区图书馆现已基本覆盖多数社区。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的接待压力并未随着社区图书馆数量的增多而缓解。据统计,在网友票选的全国“网红”图书馆排名第二的太原市图书馆日均接待量为一万人,最高时可突破两万人,馆方工作人员不得已在大厅的楼梯专门配了大量坐垫供人使用。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众多社区图书室遇冷,鲜少有人进入,多数时候空无一人,仅有工作人员值班。
位置很重要
在走访中,大多数太原市民在被问及“除了省图和市图以外还有哪些能看书的地方”时,大都只想到了“新华书店”“太原书城”,九成市民并不知道自己社区里也有图书馆。其中,只有一成市民知道社区有图书馆,但都没有去过,也不知道具体位置。
在太原市区利用手机导航软件搜索,输入关键词“图书室”搜索到3个结果,输入关键词“图书馆”搜索到78个结果,许多不对外开放的学校图书馆、私人机构阅览室、盈利性书店也被包含其中,使得市民难以准确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地方。而按照导航显示的图书馆赶过去,除正常开放的几家外,有2家在门禁严格的社区中无法进入,还有正在拆迁、改造的也并未在导航信息中显示闭馆。
营盘社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许多社区条件不足,图书馆都是占用小区物业的办公室,往往深藏居民楼中又没有醒目的标识,除了特意来物业上询问的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能从外观上判断图书馆的存在。
服务要跟上
那么知道社区图书馆存在的市民,为什么也很少选择离家最近的社区图书馆呢?一些市民表示:开放时间随机性大、阅读环境较差、书籍更新慢、种类不丰富、单一的读书、借书服务让社区图书馆缺乏吸引力。
各社区图书馆的起点、规模、标准各不相同,发展参差不齐,水平普遍偏低。从环境来看,多数社区图书馆面积较小,除了桌子和书架后,整体空间十分窄小,读书氛围比起“网红”图书馆差了不少。硬件条件有待提升外,社区图书馆的书籍多来自于机关和个人捐赠,种类较为集中,不少小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藏量仅有几百册,无法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桥东街办并二社区主任苑海云认为,馆内的藏书量和人流量有很大关系,引导市民积极读书需要经常更新书籍,丰富书籍的种类。但实际上,基层图书馆文化设施归属不一,人力、财力相对缺乏,多数社区很难及时更换新书,缺少专职工作人员导致志愿服务人员一旦请假、外出就只能闭馆,让前来读书的市民吃“闭门羹”。
走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带孩子的家长更愿意驱车赶往离自己更远的大图书馆去参加亲子阅读会、知识讲堂等活动。读书、借书的单一服务模式无法满足读者也是社区图书馆遇冷的原因之一。
让社区图书馆“热”起来
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让社区图书馆运用起来,春节之后,山西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等图书馆除了本身的建设外,也积极做着努力。
为了解决社区图书馆知名度低、位置隐蔽难找的问题,“书香太原·全民悦读地图”已经基本制作完成,上面标注了15所公共图书馆,13家书店、13家绘本馆、6家书吧和11家读书会,并在不断完善、更新中。太原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也开通了“附近图书馆”功能,能定位显示附近图书馆名称、位置和距离。
为了解决社区图书馆藏书少、书籍更新慢的问题,尖草坪区图书馆转变思路,逐渐加重电子藏书在总藏书量中的比重,设立电子资源借阅机,读者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下载阅读。在医院、小学、老年公寓等弱势群体相对较多的地方建立的17家社区图书馆,书籍由太原市图书馆负责统一配送流通,每两个月更新一次。
为了解决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种类单一的问题,迎泽区将社区图书馆建设列为惠民实事,今年已实现区域内86家社区图书馆全覆盖,由区图书馆负责资源提供,将亲子活动、阅读分享会等活动交由社区图书馆举办,吸引更多的读者前往社区图书馆参与。小店区图书馆也在积极行动中。前不久,小店区图书馆建成全省首家县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支持借书、还书、自助查询、自助续借,还配备了夜间灯光智能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在方便读者的同时兼顾了安全。
“社区图书馆还需从自身出发进行改变。”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候艳英认为,社区图书馆可以学习上海、南京部分社区图书馆的经验,采取“公办民营”“政企合作”等多种建设方式,让政府力量与民间组织联手,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金将社区图书馆打造成时下流行的“书吧”“咖啡书屋”模式;可以与中小学校合作,将社区图书馆作为中小学的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基地和青少年的德育建设培养基地;也可以采取亲子阅读、读书沙龙、文化论坛多种形式吸引市民,打造“一社区一品牌”阅读圈。
众所周知,全民阅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而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工程。而社区图书馆则是这项工程里的“排头兵”,只有加快构建现代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促进全民阅读推广,将活动阵地不断向基层延伸,才能让知识的芬芳、文化的魅力滋养道里百姓的心田,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报记者王媛 通讯员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