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山西非遗:从蓝色大厅走向世界

  “与往年有很大不同,美轮美奂、终身难忘、难舍难分,做到了极致”。2月25日,“新时代的中国:山西新转型·共享新未来”山西全球推介会在中国外交部精彩上演,山西非遗展区受到各国使节、外媒的交口称赞,更是受到外交部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围绕“晋商精神——诚实守信 开拓进取 和衷共济 务实经营 经世济民”的主题,山西非遗展区通过传统非遗技艺制作出的明式晋作家具、大型泥塑《走西口》驼队雕塑、大型砖雕《印象丝路》以及在晋商“走西口”时曾经使用过的创业扁担、晋商公平秤以及各式算盘、试金石、手账书信等经典作品与老物件,将厚重的晋商精神、关公忠义文化、中堂文化以及“走西口”时艰苦创业的种种场景以及“中国晋商万里茶路示意图”大型地图,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为更好地将山西非遗展示在世界面前,展区现场还安排了非遗刻瓷技艺与软陶制作技艺的老师与嘉宾们友好互动。
  传承人张艳云将传统泥塑技艺与现代材料充分融合,通过新型材料——软陶(一种将瓷与泥的优点充分发挥,兼具柔韧性、延展性、可塑性,同时还防摔的一种比较优质的雕塑材料)所创作的“旗袍马褂”软陶书签深受外宾们的喜爱。
  始于秦汉时期的传统技艺刻瓷亦称“剥玉”,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原志斌通过看似随意的敲凿,使一件原本朴素的瓷盘就变身成一件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让现场嘉宾啧啧称奇。
  工艺美术的魅力就在于使平淡无奇的事物熠熠生辉,使本就价值连城的事物身价更加不菲,而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则更是不易,所有的坚持与努力无不始于每位艺人对非遗技艺的守望与初心。
  由省文旅厅、山西工美集团所设计创作的《一团和气》漆器便签盒是入选本次活动的特色礼品,便签盒上的《一团和气》图样取自明朝成化帝朱见深的工笔人物画,体现了中华儒家思想,也呼应共享共赢的丝路精神。整件便签盒外壳采用中国四大名漆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盒身为脱水椴木,经裱布、灰、漆工、手掌推光、髹饰等技法而成。此技艺已有4200余年的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富,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截至目前,山西省进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有116项,代表性传承人150人,项目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的项目537项,代表性传承人815人,保护单位942个。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的一张“名片”,对凸显三晋历史文化价值、彰显文化大省风范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非遗走进蓝色大厅,以此为契机,推动山西弥足珍贵的传统技艺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王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2-27期

  • 第2019-02-26期

  • 第2019-02-25期

  • 第2019-02-24期

  • 第2019-02-23期

  • 第2019-02-22期

  • 第2019-02-21期

  • 第2019-02-20期

  • 第2019-02-19期

  • 第2019-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