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云州区西阁老山村,一直以来都被冠以“苦脊”的地方,村民以种植小杂粮为主,靠天吃饭,产业单一,增收渠道狭窄且收入不稳定,大多数人住的是危窑,2014年人均收入1975元,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属于深度贫困村。
2015年8月,大同市审计局派驻西阁老山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以来,脱贫攻坚战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四年来,在西阁老山村扶贫的主战场上,从党建引领到脱贫规划,从因地发展产业到村民技能培训,处处涌动着一股决战脱贫的热潮,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1975元到2018年11772元,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脱贫攻坚“审计”答卷。
抓党建、聚人心,编规划、找方向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大同市审计局工作队自驻村以来,一直把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作为凝心聚力的首要任务来抓。突出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将党建与脱贫攻坚牢牢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三基”建设,夯实党建基础。
为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中,工作队新建了村党支部活动室,局里先后投入7000元购置了投影仪和2300元的彩色打印机,以及4000多元的文件柜,联系66030部队建起了村级有线广播站,联系区有关部门为贫困群众发放29台32英寸彩电,建起了无线WiFi网,与乡党委建起了微信脱贫攻坚群,和村中党员群众建起了微信致富群,举办了多期党建专栏、脱贫宣传栏,建起了脱贫攻坚阵地。
为加强党员凝聚力,审计局工作队健全议事、学习、办事公开等多项制度,严肃党内生活,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两名,举办了29期以“主题+培训”的农民夜校,组织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工作典型示范点参观学习,筑牢了“攻坚”的堡垒。
人心齐,泰山移。凝聚基层力量之后,审计局领导多次开展调查走访,多次召开座谈会、论证会,摸清了全村的土地、人口、收入状况和农作物种植等情况,分析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及时了解村民的所思所盼。依据该村自然禀赋,结合中央、省、市扶贫政策和脱贫攻坚要求,与村委签订了脱贫帮扶责任书,制定了村2016年至2018年脱贫计划、脱贫方案、党员干部帮扶措施、一对一帮扶计划、一对一帮扶责任书,实现了一户一策。
抓产业、扩渠道,抓培训、学技能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产业如何选?该局党组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积极落实因地制宜工作要求,和村“两委”确立了改变传统大秋作物种植模式,发展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增收脱贫模式,精准施策。
该局积极联系市农委、区林业局等部门对耕地土壤和种植环境进行鉴定,并结合火山旅游开发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和景观农业。2017年以来,带领贫困户先后种植经济果林1754.84亩,带动贫困户51户116人增收,户均增收10322元。同时,发展林下种植小杂粮880亩,带动贫困户51户116人,户均增收4313元。聘请2名贫困户为护林员,年人均收入1.02万元。落实光伏扶贫项目收益13万元。另外,积极争取县级特惠政策,通过入股“山自造村”黄花合作社种植黄花187亩,受益贫困户86户187人。
此外,依托火山旅游规划,该局和村“两委”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产业,于2017年8月先后筹资47万元建成了云州区民俗博物馆,与该县旅游局、村集体共同“搭台唱戏”,搜集整理民俗文物280多件,同时以“民俗文化+火山旅游”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带动农户销售各类小杂粮8000多斤。2017年组织了主题为“火山山上观风景,火山山下农夫乐”的活动,全村共接待游客达700人次,带动贫困户20户,平均每户增收800余元。
发挥妇女也是脱贫攻坚“半边天”的作用,该局妇女委员会携手唐情结飞天创意公司,把村里心灵手巧的贫困妇女联合起来,成立了全省首家全部由妇女组成的“云州区乡村妇女火山原创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妇女编制手工艺品,销售农民自己编制的手工艺品,带动2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编制的手工艺品“晋”字胸针,被选为中联部山西专题宣介会上各国大使佩戴的标志。还为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制作了“大拇指赞”的盘扣胸针,这种“炕头上的经济,家门口的产业”经营模式,让合作社的妇女每月至少增收500元。
坚持“外部输血”与“自身造血”相结合,该局于2016年筹建了科技脱贫培训室,购买农技类书籍用于普及农民科普知识,积极邀请农技专家到村开班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解答农户疑难问题。建立“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农业推广新机制。2017年2月,在工作队积极协调下,村里分别与3家企业签订科技脱贫战略合作协议,从高新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家庭妇女手工艺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对贫困户进行辅导,大大提高了农民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先后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25人次,培养了一批种养及手工艺加工制作能手。
聚合力、办实事,强惠民、抓落实
大同市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于雅丽同志多次带领全局干部来到帮扶村想办法、谋出路,慰问村民。为了破解自古以来村中无水浇地的难题,工作队多方努力,协调落实项目资金600余万元,2018年立项动工打机井7眼,目前第一眼井已完工出水,第二眼正在紧张施工中;协调落实16万元资金为村里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等农机具;局党组先后将价值16万余元的慰问物品送到村民手中,2018年春耕期间该局出资为村民送来价值6万余元的化肥,以解决村民春耕难问题;110名党员干部逢年过节多次捐款、买米买面对接帮扶对象献爱心;该局积极向区文化局协调落实广场舞服装和扇子40余套,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联系相关单位建立爱心扶贫超市等。通过一系列“春风化雨”帮扶行动,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全局上下积极落实教育、健康、兜底三大扶贫政策,确保享受到党的温暖不落一人,走好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工作队协助全村贫困户都办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所有贫困人口都享受“三保险、三救助”等6项措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帮扶工作开展四年来,大同市审计局累计筹资366.33万元扶贫资金,打机井、种产业、建展厅、慰农耕、帮搬迁、卖杂粮、联义诊,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2元,是2014年人均收入1975元的5.96倍。
本报记者 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