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祭祀神兽”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原始祭礼,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是古代以驱鬼逐疫为主要目的祭祀仪礼,经过自然、图腾、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历史,最终形成于周,规范于“礼”,成为一种国事活动,衍为娱人悦众的民俗活动。北辛“祭祀神兽”是汾河下游的稷山县北辛庄周边五村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我国农耕文化发展史的活化石。千年的薪火相传,直至破四旧时销声匿迹,珍贵的老兽头被老艺人深藏,改革的春风使北辛“祭祀神兽”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北辛“祭祀神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原真性,从脸谱、装扮服饰、道具兽头、祭祀队伍的组合无不传递出原始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表现在每个表演者的脸谱、兽头兽身的制作、踩着高跷的神兽以及持棍手和拳板手通过原始的道具敲击发出远古最真实的节拍韵律。
北辛“祭祀神兽”表演时由首人、旗手、持棍手、拳板手和十二个踩着高跷的神兽(夔牛、瑞虎、独角兽、仙鹿等)组成。同时,表演者必须是年轻力壮、身手灵活的男性,头系草绳,身着芦苇衣,面部涂红黑两色,表演时两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人与“兽”巧妙结合,手拿玉米、麦穗、宝剑、稻草、仙桃等物件,复古的着装,精彩的表演,伴随着鼓乐声行进,演绎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五,五社(北辛庄村、南辛庄村、荆庄、崔村和下庄村)举行祭祀龙王活动;四月十七日举行祭祀后稷活动,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北辛庄村的“神兽祭祀仪式”被列入运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高在中 通讯员栗卢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