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住晋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联名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山西省列入国家级康养产业试验区,将山西列入“长期照护险”制度试点城市。
此前,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康养产业布局规划,培育一批康养小镇、康养社区、康养度假村,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这指明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为全省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我国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2013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养老和健康服务的支持引导政策,特别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各省区市纷纷将康养产业列入“十三五”规划。我省有良好的自然气候,小杂粮品类丰富,中医药产业发达,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康养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康养产业发展格局仍处于点状、局部的状态,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整体布局、细分产业的具体政策引导,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康养产业的认知度、参与度不高,制约和影响了康养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产业重点、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的研究缺位,致使资源共享不充分,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还没有实现与自然、人文、旅游等资源共建共融、联动发展。
康养产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招商难度大等特点,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康养资源整合滞后和开发不足并存,公共性基础设施供应不足,多样化的康养服务和康养产品没有有效整合,康养产业的高附加值和带动作用未发挥;发展模式趋同,区域特色不明显,文化特征不突出,品牌建设滞后。
但同时,康养产业又蕴含着拉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能够打造成一个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从山西来看,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资源丰厚。优质的气候资源、森林资源、温泉资源、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成为山西发展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黄河、长城、太行”三大品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强劲发展;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形成通达全国的立体交通网络,入晋时间和成本不断降低;“健康山西”在线运营,搭建起省内寻医问诊一站式服务平台,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前景广阔。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8万人,北靠京津冀,南接中原、关中两大城市群,辐射老年人群超过1000万,市场需求巨大。初步估计,未来山西康养产业规模可达2000亿元以上。
要打造康养山西品牌,就必须完善康养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城企联动普惠性养老服务专项行动,引进国内外养老企业,加快康养小镇和康养产业园建设,提高康养产业带动水平。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完善政策体系。整合完善产业配套政策,编制全省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推动康养服务和产品的标准化。同时,提高国家政策转化能力,研究创新办法落实优惠政策,避免各市陷入同质化、单一化、低端化的发展误区,确保康养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住晋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按照2020年全面开放康养服务市场的目标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在借贷融资、人才培育引进、税收、土地供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康养产业与脱贫攻坚、特色农业紧密结合,与旅游、养老深度融合,扶持康养产业做大做强。
当康养山西品牌叫响之时,康养产业将成为山西一个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
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