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透过透过历史探究文明实质

—— 访《笔落三千年》作者、85后畅销书作家李禹东

  • 李禹东在签名售书现场与读者合影。

  •   今年1月底,一本历史新小说《笔落三千年》在京东网、当当网、淘宝网以及全国各新华书店陆续上架,受到市场青睐。该书上市以来,一直居京东网小说排行榜前十位。读者拿到书后更是好评如潮。
      这本书是85后畅销书作家、“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得主李禹东,在继《人间犬吠》《失焦》等长篇小说后的又一力作。
      仔细翻阅这本书,就会发现,这本书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主轴,以富有争议的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为核心,从世界大势的全局来看中国。其情节开合有致,人物极具典型意义。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笔落三千年》这本历史小说,能够带着你重现那段举步维艰的岁月,使读者们能够在这时空的穿梭中,为今天的自己,找到前进的动力——去思考、去探索、去回忆、去重新认知今时今日,在新时代奋斗的意义。
      笔者:首先祝贺您新作《笔落三千年》出版。请先简要介绍下新书的内容吧?
      李禹东:简单来说,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段心路历程。当然,以此衍生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笔者:您是怎么看待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在您的笔下,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李鸿章与史书中的人物有什么区别吗?
      李禹东:从本质上来讲是没有区别的。虽然有人曾问我,你小说里的李鸿章是不是要颠覆原来的李鸿章卖国贼形象?但事实上并不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讲,李鸿章就是一个落后的分子,一个落后的封建士大夫。他的进步只是五十步笑百步。晚清之所以没有发展到像后来的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状态,主要还是因为封建阶级不愿意通过放权来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进步。包括像洋务运动,其实洋务派整个都是封建士大夫阶级,仍然把资源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并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的改革,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笔者:为什么将书名定为“笔落三千年”呢?
      李禹东:这个名字源于李鸿章做洋务运动时所讲的一句话。看到西方的工业文明,他当时感慨说,中国赶上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什么是三千年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学界有人认为,这五千年中,至少有三千年,包括从经济、科技、军事,我们都是世界的引领者。可是1840年以后,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所有这些辉煌全都没有了。
      为什么是“笔落”三千年?这个笔,就是外交官的笔,就是李鸿章的笔。签完了卖国条约,三千年的辉煌不再有人提起,反倒成了最感伤的背景墙。所以,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浓重的感伤。
      笔者:您之前的小说创作多以侦探悬疑立世,什么原因促使您将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外交领域?
      李禹东:写侦探小说的时候,我还很小。那时候写东西,更多的是喜欢故事本身的刺激性。而创作上一本《失焦》时,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悬疑只是我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为了去更好地传播我对社会的一些思考。别忘了,我在英国上学的时候,我的一个专业就叫做社会学,而外交、历史等等这些都与社会学紧密相关。所以我并不是今天才把目光投向历史的,按照我正常的路子走下去,它本身就迟早要被触及。
      笔者:您对自己的未来创作有什么规划?
      李禹东:说到未来的创作,前几天刚刚完成了一个系列专稿,就是刚才说的《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本来只是想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给人们普及一些有关美国金融方面的知识,原打算四五万字就解决的,结果没想到一下子写了十来万字,究竟是要网络连载还是要出版成书,现在尚无定论。
      至于更进一步的规划,我觉得首先自己是山西人,而五千年历史看山西。山西的历史,在中华文明中,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因此,目前有一个初步的构思,就是从我们山西的历史中挖掘一些东西出来,至于挖掘什么,其实我脑子里已经有目标了,只是暂时保密。未来可期!

    李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3-19期

    • 第2019-03-18期

    • 第2019-03-17期

    • 第2019-03-16期

    • 第2019-03-15期

    • 第2019-03-14期

    • 第2019-03-13期

    • 第2019-03-12期

    • 第2019-03-11期

    • 第2019-03-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