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兴县瓦塘镇的常申、上虎梁移民新村里突然来了很多人。原来,是县长刘世庆和分管副县长高海清带着扶贫办、农委、住建局、环卫、电力等县职能部门在开现场办公会。刘县长实地查看工程进度,了解施工困难,当着所有人的面,他强调,“2019年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关键之年,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各单位各乡镇要超前谋划、主动作为、积极行动,全力推进易地移民工程早日竣工,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群众人居环境。”
这一幕,正好被村民刘清岱看在了眼中。常申、上虎梁村是兴县2018年实施的首批易地移民工程,目前正在建设的是附属工程,今年春节前很多村民已经入住新房,老刘就是其中的一户。听到县长对移民工程的重视,想起过去村里的模样,老刘不由得感慨万千。
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开辟新的生活方式
刘清岱是瓦塘镇上虎梁村的贫困户,原来的村子位于深山陡崖之上,无通讯信号、无网络,坡度25°以上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90%,交通不便、水电困难,全村在籍65户179人,长期在村的不到50人,属于瓦塘镇深度贫困村,被列为2017年度瓦塘镇“三山”整自然村移民搬迁范围。老刘一家住在三间窑洞里,一家三代住了四十年,没有暖气也没有自来水,靠天吃饭、耕种几十亩贫瘠的土地,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
老刘的境遇不是个例,而是这片深度贫困区域的真实写照。瓦塘镇地处兴县西北,全镇共计20062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7321人。20152018年,四年累计整村退出12个贫困村,脱贫1811户5591人。今年,全镇还有7个贫困村、5个非贫困村734户1627口贫困人口需要实现整体脱贫。
恶劣的自然条件,几乎谈不上的产业格局,要实现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只能寄希望于摆脱这样的环境,开辟新的生活方式。
易地搬迁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
2016年,瓦塘镇党委政府确定了“三山”移民计划,计划彻底解决深度贫困村民脱贫问题。然而,易地搬迁困难重重,资金如何解决、工程如何规划、哪些群众需要安置、搬迁之后如何解决生活来源等等,问题接连而来。
党委书记尹新明表示,易地搬迁工作完成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容不得半点马虎。为此,镇党委政府坚持“六环联动”,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把区位偏僻、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发生率高的深度贫困村,作为搬迁的重点,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请、信息比对、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程序,精准识别搬迁对象。
二是新区安置配套。移民新村配套建设医疗卫生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图书室、村级组织办公室、文体活动室以及文体活动广场,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三是产业就业保障。移民村建设2兆瓦的联村光伏电站,年收益200万元,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级小型公益事业,并通过公益岗位增加贫困户收入。组建经济发展合作总社,流转水浇地560亩,规模经营绿色蔬菜,实施红枣经济林套种中药材苦参的种植模式,保障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搬迁户每户每年获得3000元左右的福利收益。利用脱贫攻坚“一县一策”专享政策流转安置点周边撂荒土地500亩,改造为水地,安排55-65岁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1个劳力参与田间劳务。同时,对搬迁户中18-55岁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进行驾驶员、电工、泥瓦匠、电焊、园林绿化等技术的培训,定向为中润和华兴公司输出劳力,努力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每户1个劳力就近就业。
四是生态修复整治。搬迁村实行退耕还林全覆盖,18个搬迁自然村共实施退耕还林3.5万亩,宜退耕地全部退耕。
五是旧村拆除复垦。将旧村拆除,原有宅基地恢复为耕地和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六是社区治理跟进。对搬迁村民进行户籍登记,组建移民新村新的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构。老刘一家经过公示、审核,完全符合易地搬迁的条件,生活终于迎来了新希望。
旧窑洞已经复垦变成林地,照片却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据镇长王志辉介绍,“十三五”期间,瓦塘镇总计要完成18个自然村578户1617人的易地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3户1075人。2017年实施后石门村2个自然村整村搬迁。后石门常申上虎梁移民项目共建设二层楼17栋125套房9070平方米,安置151户403人。2018年实施16个自然村整村搬迁,乡镇设3个安置点,建房213套11998平方米,可安置224户530人。
克服重重困难,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座移民新村在迅速拔地而起。步入新村,崭新的两层小楼沿主街道两边整齐排列,白墙青瓦、窗明几净的房屋,干净宽敞的街道,一眼望去,俨然一个繁华的城市社区。
2018年11月18日,老刘一家搬离住了半辈子的窑洞,住进常申上虎梁移民新村一套110多平米的新房里。崭新的小二楼、干净整洁的道路,仿佛在昭示新生活的到来。今年春节,他们在新家门前留下合影,搬家的那天,他们在窑洞前也留下一张合影。如今,旧窑洞已经复垦变成林地,唯有照片,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迁。
刘宪芳 白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