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认识了一群全省各地的第一书记们。
这群第一书记,是省委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5年8月开始大规模选派到全省各市、县贫困村的各级干部。目前,有一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乡村最基层,为实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而辛勤工作着。
笔者曾经多次和这些第一书记们同行,在忻州、吕梁、长治、太原的贫困村走访,看到了他们忘我的工作状态:由于他们,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许多村子有了党支部开展活动的专门场所;由于他们,扶贫一线的力量更强了,第一书记和选派单位都投身到了这场攻坚战中。更重要的是,一大批第一书记通过真正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实践,认识了基层工作,磨炼了自己的能力和意志,也为我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
因为年限的缘故,逐渐地,有许多第一书记到期后,暂时地离开了脱贫攻坚的岗位,回到了原单位。有一少部分人自告奋勇,选择留在农村继续服务;有一少部分人回到原单位后,还从事着和脱贫相关的工作。但是,大部分回到原单位的第一书记们,则和脱贫工作画上了句号。
不过,几年扎根贫困村的第一书记经历,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中的几乎全部,一谈起当第一书记的工作、当第一书记的村子,就滔滔不绝。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谈论着村子里的贫困户怎么样了,村干部们打电话了,他们帮着推销村子里的农产品,他们组织公益活动去村子里献爱心,等等。
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感受着原第一书记们那种火红的战斗热情,笔者时常想一个问题:这些第一书记们,人是回来了,可是心还留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们亲身在这个战场上奋战了至少三年以上,对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也有非常接地气的工作方法。他们回来以后,能不能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原第一书记们,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农村?
乡村兴则国家兴。目前,脱贫攻坚成效斐然,乡村振兴战略已全面启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那么,让剩下的这些最难啃的深度贫困村按时脱贫,然后无缝对接乡村振兴,难度是很大的。这就说明,农村这个战场还可能是一场“持久战”,还需要一大批甚至更多的优秀干部投身到农村中去。
第一书记们回来了,怎么办?如何继续以不同方式发挥好他们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