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劲吹,万物复苏,五台大地更是生机勃勃。行走在五台县城内,展目一望,一条条街道两侧树木含苞吐叶;一个个公园和广场上花草萌发;一座座苗圃在移苗定栽;一本本、一摞摞申报国家园林县城的蓝色封面文本内容翔实……
这一切,无不彰显着当地生态建设的力度和硬度。
早从2016年起,五台县在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的基础上,又全方位开展了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对旧城旧貌大动手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总指挥,分管副县长为常务副总指挥,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为主体责任单位的“创园”指挥部,出台了《五台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施方案》《五台县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等,将6大项47小项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科学绘制出了“一圈、一环、一廊、四轴、多园”的建设蓝图,生态蓝本。这些大“动作”,目的就是要打造精品工程、彰显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两年多的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当地仅财政投入的资金就多达4473.61万元,重点完成了五大绿化工程。即街道绿化。在21公里长的城市道路两侧,按照“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的原则,栽植国槐、垂柳等乔木数万余株,使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7.05%,绿地达标率达到82.23%;小区绿化。坚持同步设计、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原则,先后建成市级园林式单位2个和社区1个,县级园林式单位6个和社区3个,使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了96.5%;广场公园绿化。实现了300米能见绿、500米能见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了81.31%;环城绿化。新增环城绿地20公顷;苗圃建设。建成了总面积8.98公顷的苗圃基地,占建成区总面积的2%,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绿化苗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创园”责任主体的五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在重点实施新育、新栽,实现新绿的同时,又突出了节约型绿化。他们提倡鼓励种植国槐、柳树、杨树等乡土树种,提高成活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和后期管理养护成本;同时,利用建成区内的林地,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既节约了绿化用地又发挥了原有林地的生态效果;另外,坚持建设留绿。在征地、拆迁、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树木尽量保护,做到了拆迁不刨树,建设不伐绿。并结合每年开展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成了成片成块的风景林,在县城周围已培育成5000余亩的生态公益林,如同一道四面环绕的绿色屏障,为园林县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绿地防护率达到了80%。
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创建活动,目前,在建成区447公顷内,绿地面积达到了180.45公顷,绿地率上升到40.36%。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91.67公顷,绿化覆盖率增长到42.87%。公园绿地面积完成84.79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9平方米。
如今,五台县城内到处是林地与绿地交织,树木与花草作伴。一个“绿色空间““天然氧吧”“宜居绿园”的城市即将呈现在当地民众眼前。
本报记者 栗美霞 通讯员 金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