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托管“五位一体”服务模式在全国社会化服务培训会上做典型发言;被定为“山西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示范县”、秦壁村“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得到省委充分肯定;在临汾市率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创新“一按时、两融合、三加强”模式……
2018年,在省、市坚强领导下,洪洞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农业发展、美丽乡村、脱贫攻坚,紧扣重点,精准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品牌化推进、融合化发展,筑牢乡村振兴基本点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
2018年10月8日,在洪洞淹底乡杨岳村的首届红薯文化节现场,伴随着一阵喜悦的欢呼,村民王金宝“喜提”本届“整苗重量冠军”。据悉,本届文化节成功带动周边农村红薯售价每斤增加0.15元左右,进一步叫响了“洪洞红薯”和“洪洞红薯文化节”两大品牌。
2018年,该县农业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划定“粮食功能区”73万亩,完成省级试点县任务;培育“三品”认证6个;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示范合作社;众一麦纤粉荣获“临汾市功能农产品品牌”。
农旅“联姻”则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4月17日,“助力全省旅发大会——第二届汾河牡丹文化旅游节暨首届赵城牡丹摄影大赛”开幕,来自太原的游客栗树果一边惊叹于牡丹园的大气,一边拿出手机疯狂自拍:“我多拍点照片,让太原的朋友也过来。”该园由山西汾河牡丹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全省规模最大,已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晋兴板挂牌。从2017年开始,该公司举办两届旅游节,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流转土地4000多亩,带动农户700多户,累计销售收入约4000万元。与此同时,甘亭天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大槐树秦壁创意农业融合示范园被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7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营业收入7300万元。
打赢打胜打好“三大保卫战”,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整治是2018年洪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一场硬仗。
绿杨翠柳的4月,一泓清水自赵城镇瓦窑头村的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潺潺流出,汇入汾河。该厂日均处理水量3200吨,排放标准达到1级A。与此同时,广胜寺镇污水处理厂也建成运营。据悉,两厂还将进一步提标升级。
酷暑8月,明姜镇小李托村的煤改气工地如火如荼。2018年,该村被列为禁燃区,要完成8000米平压管网铺设和300家入户安装工程。为此,村里组建20人施工队伍,配备15台机械,确保如期完工。而村民对清洁能源的期盼比工地更火热。 “现在管道安装好了,壁挂炉也领回来了,希望村里能早点完工,让我们用上天然气。”村民郭希琴充满期待。该县全年“煤改气”5个乡镇、65个村、2.3万户。采暖季日均用气量42万方,达2017年同期2倍以上。
冬月时节的大槐树镇秦壁村草莓大棚内:盏盏沼气灯发出的光热,使得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500ppm;地膜下,水肥一体的沼液正对草莓根部精准滴灌。由此,棚内草莓可提前一月上市。这些沼液和沼气来自不远处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该中心由山西晋丰绿能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设,日均处理粪污300吨,日产沼气5500立方,可满足周边5000多户种植户、2000多亩土地的需求,属全省同等规模、同类技术首家,农业污染源头治理进一步强化。
2018年,该县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度任务,成功创建2个省级和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成省级农村公共浴室1座。
扎实开展“六大行动”,固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盛夏时节的苏堡镇后山头村,范青慧在家里清凉的自来水管前洗着衣服:“这两年,我们村通了路,接了水管。新盖了卫生所,伤风感冒看病更及时了。网络也有了,以前打电话还得跑到村里最高的地方找信号,现在在自己家就能打出去。村里变化可大了。”后山头村是省里脱贫定点观测点,和该镇的南铁沟村是洪洞仅有的两个省级贫困村,均在2017年摘帽。
2018年,该县扎实开展扶持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2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全县光伏、产业、教育、健康、金融、兜底六大精准扶贫行动扎实推进:安装户用光伏电站296个,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4家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和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00余贫困户稳定脱贫;为108名贫困大学生、中高职贫困学生发放教育扶贫资金22.8万元;组建338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双签约”全覆盖;为384名贫困残疾人免费提供器具590件,发补贴419万元;全年用于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县财政落实风险补偿金710万元,撬动金融扶贫贷款6050万元,为1210户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为795户1674名贫困人口发放救助金698.6万元;改造贫困户危房102户。开展贫困劳动力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389人次,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505人。2018年,全县共脱贫退出697户、1653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39元,同比增长6.8%。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李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