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晋中市两会即将闭幕之时,晋中市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572亿元,占全年招商任务1500亿元的38.1%。
3月18日,晋中市在灵石县聚义富康年产500万吨焦化项目现场,举行了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三月份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746亿元的190个转型项目在晋中各县(区、市)集中开(复)工,奏响了加速转型发展、提速项目建设的最强音。
决战全省转型综改主战场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但在晋中大地到处是一片推进建设、干事创业热火朝天的景象。乘着“改革创新 奋发有为”大讨论的东风,晋中全市上下正以锐意开拓、务实创新的精神状态奋力奔跑,为决战全省转型综改主战场、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奋楫扬帆、破浪前行。
回首2018年,晋中经济社会发展在新起点上取得了新突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三项总量位列全省第三,全市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全市招商引资完成省定任务、开工率、到位资金率均排全省第一。
2019年的晋中,越发成为了一片充满生机的投资热土、创业福地和发展高地。
正如晋中领导所言:“良好的区位优势,众多政策、战略机遇叠加,转型动能加速集聚,给晋中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以竞进‘赶考’的姿态,持续走好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对标一流、追求卓越、勇立潮头。”
优质的项目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抓手。2019年,晋中市将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是晋中推进转型综改最大的政策机遇。面对这一金字招牌和党中央赋予的“尚方宝剑”,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区,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将打造转型综改的“主战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为新的目标定位,致力于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晋中全市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复工349个,总投资17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61.52亿元,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领域。
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晋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引领山西,继山西高校新校区之后,山西汽车城正在晋中市城区东外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迅速崛起。
位于汽车产业园的山西吉利汽车产值已经达131亿元,成为继安泰集团后,晋中的又一家百亿企业。2019年,晋中市将以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龙头,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思路,加快培育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以推动吉利、底特律、福坛三个汽车品牌集聚为主抓手,着力推进零部件配套和锂电池生产共享,重点实施底特律电动跑车、福坛车桥、斯纳德专用车等7个项目,加快形成年产整车30万台、核心零部件2000万台(套)、动力电池40GWh的千亿产业集群。
随着金科山西智慧科技城、苏宁山西电子商务中心等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项目加速落地实施,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已成为新能源、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基地,成为牵引晋中转型发展的最强引擎。
与此同时,山西农谷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继全国农村改革(太谷)论坛成功举办,国家级农高区升建通过专家评审之后,2019年,山西农谷将围绕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在平台打造、项目建设、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太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山西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中心等平台建设,以更高标准、更高层次建设研发高地和产业洼地,努力形成乡村振兴的样板,为全省作出示范。
2019年,晋中文化旅游业将实现全年入境游人次达1.16亿、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80亿元的(2018年已经突破千亿大关)目标,文化旅游业的各项主要指标绝对值将稳居全省第一。
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
面对良好的发展势头,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坚持眼睛向外、刀刃向内,2019年,全市上下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发展竞争力。
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探索建设阳光政务服务“一网+平台”、强化“共享晋中10360”平台功能的基础上,晋中以攻坚破难的勇气,“刀刃向内”的魄力,深化改革破除僵化保守,在优化精简审批事项上再发力,对列入企业信用承诺的事项变事中事后审查为检查、取消企业施工图审环节、在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实行“零审批”等,进一步挤审批水分、压管理环节、放市场活力,打通承诺制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与此同时,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二十五条,以80亿元“真金白银”为企业松绑减负;构建了“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全省率先组建企业服务中心,对企业开展常态化帮扶,以“店小二”精神进一步擦亮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名片”。
3月21日,晋中市干部入企进村服务工作正式启动。全市抽调1760名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和155名省级领导干部组成了384个服务小组,对全市768个规上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全覆盖的服务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 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