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又是一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石咀乡罗全沟村和铜上庄村处处花红柳绿,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原野上的沟沟叉叉,唤醒大地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带来无限希望。
转眼间,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莉青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已两年多了。她和扶贫队员在扶贫点,凭借着点点滴滴的“星星之火”,彻底改变了村民们因循守旧、守株待兔的传统观念,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奔小康”的热情,点燃了他们“比学赶超”的开挂人生。
工作队员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只是点点滴滴、日复一日的默默奉献。为此,2018年王莉青获得了“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工作队队长”的称号,今年3月又被授予忻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6年10月,王莉青被组织上选派到距离主景区40多公里的石咀乡罗全沟村和铜上庄村担任扶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长。两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
为了准确把握两个帮扶村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她和队员们顶风冒雨地走村入户,与村民们吃住在一起,对两个村子的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现状、群众脱贫愿望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工作队员先后对21户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针对村里“两委”班子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不足,思想上怨天尤人、行动上等待观望等情况和村民小组不健全等“顽疾”,王莉青召集两个村的“两委”班子,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扶贫攻坚的有关精神,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不折不扣的态度、不折不扣的措施、不折不扣的行动,对照问题,深刻反思,认真整改,切实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效。
在促使大家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的同时,王莉青与两个村的村“两委”班子商议沟通,先后配齐了3个村民小组,指导规范了村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了村集体活动场所两处,利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倡导鼓励党员干部和群众,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等,靠着技术和勤劳致富,一定要克服靠天吃饭、等靠要的思想等。从而不仅增强了“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而且也增强了群众对“两委”班子的信赖度和脱贫攻坚的自信力,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提振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罗全沟村和铜上庄村都位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山石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等的制约,村民们多年来形成的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对靠自身的力量脱贫致富缺乏信心。
扶贫先扶志。王莉青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让群众从思想上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在思想上首先脱贫,才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积极地在依靠科技、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等方面主动地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于是,王莉青通过多次入户访贫问寒,了解社情民意和两个村的“两委”班子,召集群众代表,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和当前群众最迫切的期望等进行座谈,并根据多数群众提出的不少村民的房屋年久失修需要修缮、村里通向外界的道路破损严重,很多农副土特产品向外运输困难,以及垃圾无法处理需要解决等的意见和建议,王莉青决定先从改善这些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基础设施开始,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工作中,王莉青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为改善两个村子的基础设施和村民房屋的修缮,争取到资金40多万元,先后帮助罗全沟村和铜上庄村的39户村民修缮了房屋房顶,并用彩钢门窗换掉了原来的破旧门窗;修建了垃圾集中处理场所2处,修筑硬化了村里道路通外公路约5公里,从而改善了两个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出行,解决了农副土特产品外销的运输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提振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
为了从根本上使农民因循守旧、守株待兔的传统观念得到改变,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掌握一些脱贫致富的科学技术,王莉青在组织发动党员和群众学习和讨论一些脱贫致富先进经验的同时,先后邀请市、县种养殖专家和法律顾问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需求、就业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在就业中如何学习技能、如何发挥特长、如何维权和一些实用性强的农科技术进行培训,并主动积极地与有关部门联系,为村民们外出务工等牵线搭桥。
罗全沟村和铜上庄村由于地处山庄窝铺,虽然土地贫瘠,但却生长野生沙棘和蘑菇。王莉青了解到以往野生沙棘果实大都是自生自灭,而蘑菇虽然当地群众有采摘的传统习惯,可大都是采摘一些自己食用或送亲朋好友食用。为了使这些资源转化为群众经济增收的途径之一,她宣传动员群众大量剪、采沙棘果实和蘑菇,并主动为他们联系销路,两年多来,仅剪沙棘、采蘑菇这两项就使这两个村户均增加收入近3000元。
王莉青常说,“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不希望自己是因为扶贫而扶贫,我只希望自己可以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罗全沟村48岁的孙成秀,妻子弃家出走杳无音讯。家里只留下因高血压瘫痪在床的孙成秀和两个孩子,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年迈的父母身上,王莉青除多次用自己的私家车从县医院请专家为孙成秀看病,定时自费买药送给他外,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资助他上学的儿子,并亲自到民政中心等部门协调帮助孙成秀办理了医保,并动员自己微信圈内的好友为孙成秀等贫困户捐赠援助款8000余元。
两年多来,王莉青还为解决一些贫困户的燃眉之急,多次组织募捐援助活动,为两个村的贫困户发放米、面、油、衣物等,并先后亲自和有关部门协调为两个村12户家中只有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和患有重疾病者办理了低保户和五保户手续。
为了村庄的富裕和兴旺,扶贫队员正在这希望的田野上逐梦奔跑……
本报记者 翟步庭 通讯员 高峰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