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补工:李女士,今年48岁,四川人,在太原谋生15年。坐在摊点上认真织补衣物。
钩针是织补毛衣的必备工具。
跟顾客沟通怎么织补。
弹棉花:何先生,今年61岁,四川人,来太原忙碌10年了。 弹棉花机弹棉花。
用老秤称量棉花。
加工好的成品。
棉盘磨平棉花。
修鞋匠:王女士,今年62岁,临县人,在太原9年。 修鞋的大多都是回头客。
磨具打磨鞋底。
整理修鞋工具箱。
给顾客修补好鞋子。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是高楼大厦的“疯长”,不仅是车水马龙的穿梭,不仅是企业厂房的扩张。城市的发展更需要一种情怀,体现一种“温度”。
在城市中,顽强生长的老行当,就体现着这样一种情怀,一种“温度”。在时间的流逝中,有些老行当已经消失了,有的则改变了生存的方式,有的则慢慢老去,老的让现在的年轻人记忆模糊。
城市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变化的让人瞠目结舌。在变化的洪流中,老行当首当其冲,大多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儿时的场景,熟悉的吆喝声,那些记忆深刻的怀旧情结……
补鞋、打铁、弹棉花、修伞、磨刀、焗锅……消失的不仅仅是一项谋生手艺,更是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一代代人的岁月痕迹。
鲜花盛开的季节,记者背着相机,走街串巷,想去找寻那些行将消失的行当,更是想着去寻找一点城市即将淡忘的影像。
本报记者 冯杰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