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古耿大地——河津市的道路两旁、莲池公园、千亩郊野森林公园、黄河荒滩、荒山沟壑,处处绿意盎然、勃勃生机。
河津,曾是一座以煤炭、焦化、钢铁、电解铝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环境问题饱受诟病。当地人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污染之苦。
如今,河津市委、市政府确立“生态立市”战略思路,一场声势浩大的国土绿化之战在古耿大地循序渐进。
河津,正在脱胎换骨。
政府主导,政企联动
“河津模式”悄然形成
想当初,影响河津人民幸福指数首当其冲的就是污染。
改变,迫在眉睫;改变,刻不容缓。
年初,河津把“生态立市”作为发展战略,主张“谁污染、谁投资、谁绿化、谁管护”的原则,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厂区内部空间,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内部绿化率要达到25%以上,在外围,要营造宽度不低于30米的环厂防护林带。
与此同时,该市针对企业内部和外围绿化空间不足的问题,创造性提出“异地置换”的思路,全面统计境内“四荒”面积,各乡镇统筹协调地块,统一分配给辖区企业,平原按1:1面积进行置换,荒沟荒坡按1:3面积进行置换,累计为168家企业置换造林地12000亩,根本上解决企业绿化用地不足的问题。
作为绿化主管部门,林业局提前介入绿化行动,并全程服务企业绿化,对树种搭配、苗木规格、栽植管理等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严把造林工程设计关、施工关,确保各项工程因地制宜,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体系。
创新思路,多元投资
建设绿色河津成为共识
造林绿化的核心是资金问题。河津市结合实际,创新思路,探索出“政府+企业+合作社+个人”的造林绿化投入模式。
今年,该市投入1亿元,重点实施环城绿化、薛仁贵寒窑景区绿化、吕梁山生态修复、龙脊园绿化、节点提升等工程,由此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偿还生态欠账,全市168家企业对照标准认领任务,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亿元。
同时,专业合作社和造林大户也积极加入到荒山、荒沟绿化的队伍中。目前,已吸引各类社会资本4000余万元。
今年,河津市全民参与国土绿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通过工会、团委、妇联引导,河津一切工作说植树,逢人到处讲造林,发动群众开展“见缝插绿、街巷穿绿、庭院栽绿、荒沟植绿”,积极创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广泛栽植党员林、家庭林、团员林、亲子林,先后开展义务植树3万人次,栽植树木20万株。
专业管护,群众受益
多重效益融合发展
植树造林三分在种、七分在管。为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河津市每年拿出2500万元,用于政府造林工程管护费用。另外,在企业绿化工程中,采取“一乡一政策、一企一模式”,并由此探索出三种造林管护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由企业聘请专业队伍自行栽植管护。模式二是由企业出资,乡镇统一组织专业合作社栽植管护。模式三是由乡镇协调土地,企业负责栽植,由村集体进行管护。通过三种模式,既保证了树有人管、地有人看,又提高了造林绿化的标准和质量。河津市市长何伟说。
众所周知,树木是世界上最大储碳库,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CO2约850公斤,每公顷阔叶林(杨树)每天可吸收一吨CO2,生产750公斤氧气。植树造林在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有目共睹。
河津市将助农增收贯彻到植绿、护绿和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走访中,林业局黄晓敏介绍了绿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周边30米绿化带由企业出资,在确保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与农户签订协议,此为农户收益;河津市栽植树种多为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他用置换林种植的千亩花椒举例,按目前市场行情,花椒5年后亩收入将达到5000—8000元左右,此为林木收益;企业在绿化过程中,将优先聘用租地群众参与栽植管护。春季绿化以来,河津市超过1万名群众投身植树造林,按每人每天100元工资计算,月可增加收入3000万元,此为劳务收益。
河津市委书记鞠振在刚刚召开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现场推进会上说,将通过大规模国土绿化,打赢生态环保“十大战役”,让河津早日重现清风明月、碧波荡漾、鸟语花香、繁星闪烁的美好景象,为全面建设开放智慧绿色文明幸福新河津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
目前,河津市已完成造林2.49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2个百分点。按此进度,美丽河津为时不远。
刘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