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提起农贸市场,可能就会想到肉蛋奶、瓜果蔬菜齐聚,人流不息,热闹非凡的集市。这的确是多年来在市民身边,陪伴我们日常生活的农贸市场标准模式。
如今,在太原市杏花岭区有这样一个农贸市场正在进行“颠覆”,正在打造农贸市场的“升级版”,这就是太原市大东关农贸综合市场。
提起这个农贸市场,太原北城区很多居民记忆犹新,她的前身是大东关果菜批发市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运而生,经营果品和蔬菜。她曾经是一个老牌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周边居民的果蔬供应做出重要的贡献。就这样,风雨历程中,她陪伴了省城杏花岭区居民几十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模式发生了新的需求,老旧农贸市场的供应服务出现了诸多不适应和相应的功能滞后。
怎么办?
唯有改变,唯有创新,唯有紧跟市场和时代。
4月17日,记者来到大东关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轰鸣的机器声,电焊飞溅出的火花向大家宣告,这里正在告别一个旧的时代,新的农贸市场经济运营体正在诞生。
作为市场负责人,李三旦有他的想法。占地8000平方米的市场,规划出三分之一的区域进行农产品零售,满足周边1公里居民需求。“虽然,零售区域面积不大,但一定要做成样板。目前,改造中的零售区正在铺设地暖。未来,零售区要像超市一样,温暖、干净、整洁,并且所有商户统一着装上岗。老百姓心目中传统的农贸市场在这里将进行颠覆。”李三旦说道。
农贸市场其他区域将做什么呢?将如何规划呢?这也是李三旦和他的团队打造升级版农贸市场的关键。
“80后,90后,甚至00后已渐成市场消费主体,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年轻人的消费模式已经悄然发生转变。他们更倾向于自由,便捷的消费方式。”李三旦分析道。
按照李三旦的规划,农贸市场三分之二作为新零售,开启线上、移动、线下,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市场二层,设置电商、微商创客工作平台,做到实惠便民,从产地到消费,减少中间环节。简而言之,让农民销售多卖钱,市民购物少花钱。
未来,在大东关农贸市场,市民只需走进各种农产品展示区域,就可以看到田间地头反馈回来的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的视频信息。市民只要对产品满意,即可下单购买,然后瓜果蔬菜就直接快递送到家中。当然,以后这样的操作市民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自由完成。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将设置功能性农产品展示平台。“沙棘油、松菊粉、平遥长山药……这些都是山西生产的高品质功能性农产品。山西每年评选出20家功能性农产品企业,5年共评选出100家,把这些高品质的产品,凭借良好的营销渠道,以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市民,这是我们首次入驻农贸市场的初衷。”山西省功能性农产品委员会主任曹冬生说道。
目前,李三旦和他的团队正在以大东关市场为母体平台,搭建产销一体快捷流通渠道,形成互联网+智慧市场+基地+消费者的模式。下一步,将在太原每个城区打造一个标杆市场,发展社区加盟店300余家,微商代理3000余人,异业联盟200余家,对接基地和厂家50余家。李三旦说:“未来将选择条件好的农村建立自身生产合作基地,直产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实惠消费者。真正实现,小市场大龙头,小基地大平台,走出一条农产品经营的全新道路。”
如今,太原市大东关农贸综合市场正在紧张改建当中。往日市场上脏乱差、游商小贩、占道经营的现象将彻底改变。李三旦信心满满地说:“配合杏花岭区创城改造工作,市场建设就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太原农贸市场的标杆。”
太原市大东关农贸综合市场改造建设是杏花岭区创城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杏花岭区着重深化“九乱”整治,正在整治的点位严格达标,未开展整治的点位合理安排,确保所有开工项目如期完成任务。同时,在深入抓好“九乱”专项整治提档升级的基础上,突出建筑工地规范、门头牌匾规范、垃圾清零等十三个专项攻坚行动,全面推动文明城市各项测评指标任务落到实处,为二青盛会营造良好城市氛围。
本报记者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