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阳高大地,春暖花开。在鳌石乡榆林村、龙堡村的耕地上,车辆穿梭,人来人往,一派春耕备耕的繁忙景象。
“今年我们这儿要种1500亩有机旱作酿酒高粱,你看我这不正忙得起劲吗?”龙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钟茂利边干活边说。
“今年这里要作为县里的有机旱作高粱核心试点封闭区,从种到收,全由合作社承包,农民可以直接分红收益。”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建忠介绍。
2018年,阳高县实现了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该县把摘帽作为新起点,把巩固当作进行时,脱贫之后不歇力,夯实产业抓巩固,进一步重点打造设施蔬菜、杏果、全产业链生猪养殖、旱作农业4个主导产业,黄花、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光伏产业等N个产业的“4+N”扶贫产业,为农民群众织牢收入保障网。
记者采访时,钟茂利算了笔账:他12亩耕地,由玉米改种酿酒高粱后,比种植玉米可多增收0.43多万元。
“这个项目将辐射带动全县10万亩有机旱作高粱种植,参考去年,预计比种植传统玉米增产2000万公斤,增收3600万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吕海说,“阳高全县各类设施蔬菜大棚已发展到1.1万多栋,基本实现了户均一栋棚。”
今年,该县坚持结构调整、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延伸链条、种子革命、科技运用一体推进,实现种得好、卖得好、赚得多。同时,积极探索特色产业的发展之道,采取“乡(村)社一体扶贫合作社+蔬菜基地+贫困户”办法,大力培育黄花农民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促进黄花适度规模经营。
“我们这里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黄花种植。我已经种了七八年的黄花了,从刚开始的不会种,到现在的每亩七八千块钱的收成。”鳌石乡鳌石村村民张耀青激动地说。
该县还通过引企业、带基地、拓市场、兴科技、创品牌等方法,带动增收。引进的北京新发地、海南佳伟两家公司租种塑料大棚,直接为800多户贫困户入股分红,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近450万元的务工收入。
“我们现在生产的蔬菜已打入北京市场,远销上海、浙江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阳高红’番茄成了全国大型超市的抢手货……”县农产品营销中心负责人张兴满脸自豪。
本报记者杨晓明 通讯员卢永龙 雷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