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倾听农业特色产业“破土发芽”的声响

  • 眼下,介休市连福镇西狐村已成为一片花海。图为很多游客专程过来赏花。本报记者 张云 摄

  •   近年来,我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记者深入采访 ——
      近日,大同大学炭材料研究所在广灵县养丽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大棚内人工种植的羊肚菌大面积破土而出,长势喜人。经测算,羊肚菌鲜菇每亩产量可达600至800斤,产值可达6至8万元。这标志着这项技术在广灵推广示范种植获得成功。
      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是脱贫的依托,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众所周知,山西农业之长在“特”而不在“大”,在功能而不在规模。在全面深化转型综改的大背景下,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特色经济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五·一期间,我们村可热闹了。各种花应时怒放,很多游客专程过来赏花。”60多岁的介休市连福镇西狐村村民武惠铃,一开春就往田间地头跑,刨坑、放苗、压土……干劲不输年轻辈儿。她说:“待在家里也没事做,还不如出来种花,活不累又有钱拿。”
      “西狐村没有企业、也没有矿产,多年来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经济发展十分滞后。”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王家全说,“我特别想为村民谋条出路,多年来也一直寻找农业转型项目,后来发现村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牡丹,尤其是适合全身都是宝的油用牡丹,这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5年王家全注册成立了介休市容禾农业有限公司,带领全村人民走上了种花致富之路。
      “从种植牡丹开始,到现如今的海棠、白芍,夹杂着连翘等中药材等,现在我们村已成为一片花海。”说起这些,王家全显得十分自豪。“下一步,我们村将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让更多人的知道西狐这个美丽的地方”。
      据悉,种植花卉有个好处,可以改良土壤、改善生态。因为不用除草剂,以后种植其他农作物也会有好的基础。如今,介休市连福镇西狐村在介休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油用牡丹种植试验示范基地,集农、商、购、游于一体,走出一条农业转型、增产增效之路。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在我们村,有一批这样的‘黄花大学生’‘黄花媳妇’‘黄花小汽车’‘黄花新房’。”大同市云州唐家堡村唐利军说,黄花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让他们不再为贫困而忧愁。
      唐利军过去是一名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种了40亩黄花,没想到不但脱了贫,而且靠着种黄花的收入供三个孩子上了大学,还给儿子娶了媳妇。
      大同市云州区自古以来就有“黄花之乡”的美誉,有600多年的黄花种植史。虽然种植黄花的传统由来已久,但以前并未形成规模。据当地人介绍,过去种黄花有“四难”:收益难,黄花的成熟周期长达3年;采摘难,一亩黄花一个农民要摘一个多月;晾晒难,需要大量空闲场地;浇水难,种植黄花必须要有水浇地。
      于是,云州区举全区之力发展黄花产业,为农户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地全部配套水电路;政府出面在全国招聘采摘工;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暑期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
      2013年,唐家堡村支部张顺宝流转来村里的300亩地种起了黄花,在政府的扶持下,他顺利挺过了最初两年的幼苗生长期,迎来了黄花的盛产期,如今300亩黄花每年能给他带来100多万元的收入,“黄花大王张百万”的名号也传扬开来。在张顺宝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植黄花,当地的黄花产业渐成规模。
      现如今,大同市云州区的村民凭借种植黄花产业,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们正朝着脱贫致富的道路不断前进。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代县的红辣椒人称“山西红”,每年到了秋冬的时候,山西代县境内,滹沱河两岸的农家屋檐下,都挂着一串串红色的鲜艳的辣椒,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于是,该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主打传统种植产业品牌效应,引导农民群众种植红辣椒4000余亩,涉及6个乡镇20多个村,可带动滹沱河两岸1500户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代县是我省著名的优质小杂粮产地之一,黄米、大豆、绿豆、红芸豆都有较长的种植历史和价格优势。为了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提高农民种地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日前,代县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实施意见》,决定重点支持谷子种植,做大做强小米产业,适度支持黍米、红芸豆、薯类等杂粮产业,今年力争杂粮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辣椒产业,力争今年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培育辣椒种植及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20个,发展百亩以上的辣椒示范片30个,使鲜椒产量达到2万吨,实现产值4000万元。力争用三年时间发展辣椒5万亩,创建辣椒产业优势区。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鼓励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县政府决定以奖补形式,对全县集中连片种植谷、黍、红芸豆、薯类和辣椒的专业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片农户进行生产经营性投资补贴。
      通过采取一系列奖补政策,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张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05期

    • 第2019-05-01期

    • 第2019-04-30期

    • 第2019-04-29期

    • 第2019-04-28期

    • 第2019-04-27期

    • 第2019-04-26期

    • 第2019-04-25期

    • 第2019-04-24期

    • 第2019-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