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吉县东城乡车家山人工造林工程管护点上,记者见到了年仅30岁的退伍军人蔡凯,他家属于因病致贫,被确定为2017年的精准扶贫对象,享受国家生态扶贫政策,被聘为柏东村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
蔡凯说:“能当上生态护林员我心里非常高兴,能得到这份工作我特别珍惜,护林员的工资已经解决了家里的最低保障。”蔡凯家三口人,每年享有10000元左右的护林管护工资,这也为他脱贫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一家人的困境在政策帮扶下逐步好转,他也切身感受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和蔡凯一样的生态护林员在吉县还有很多,该县通过实施“五个一批”生态扶贫措施,让贫困户依靠“绿色生态”,将增绿和增收、生态和生计有机结合,让贫困户吃上了“生态饭”,从而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近年来,吉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以生态脱贫攻坚为主,进一步把林业生态建设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构建“绿色生态”屏障。通过山上治本,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根本转变;通过身边增绿,城镇绿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吉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林业生态县”“森林防火先进县”等国家、省、市荣誉30余项,被专家学者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记者跟随吉县林业局分管造林绿化的副书记、工程师窦全忠,工会主席刘京健来到位于东城乡车家山人工造林工程制高点,举目眺望,对面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油松一排排、一行行正在迎风摆动着枝头。窦全忠说该工程从开始计划造林、设计图纸、安排树种(适宜树种)、施工都是经过严格科学的流程进行的。从苗木的选择上,大力推广乡土树种,积极使用良种壮苗;在树种的配置上,做到了适地适树的原则,即:阴坡采取的是针叶树种“油松+连翘”的模式,由于侧柏耐旱所以阳坡种的是侧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乔灌结合、针阔混交模式。车家山工程是吉县近年来打造的林业精品工程,工程质量高、造林模式新、管护有特点曾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据了解,吉县东城乡车家山人工造林工程涉及东城乡和吉昌镇,造林总面积10000亩。2013年4月施工,2013年11月完工,当年成活率达97%,三年保存率达95%。工程位于西部残垣沟壑区和东北部梁峁沟壑区,土地贫瘠、石质山区较多,立地条件差、整地难度大。根据这种情况该工程在施工中采取了石质山区垒石坑、土质山区整鱼鳞坑的整地方法。造林全部为混交林,树种配置阳坡为侧柏、刺槐,阴坡为油松、连翘块状不规则混交,混交比例为1:1,造林密度为148株/亩。
据窦全忠介绍,该工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造管一体长效化”:三分造、七分管。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主要是重造轻管的结果,近几年来,吉县坚持造管并重的原则,围绕栽得下、管得住、用得上的目标,实行千亩专人管、万亩设点管、三万亩以上建站管,确保了造一片、围一片、管一片、绿一片,全县造林保存率达100%。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县通过实施“五个一批”生态扶贫,使生态和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目前全县聘用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460名,每名建档立卡护林员每年平均可获得管护收入9292元,可带动1424口人脱贫。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