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顺县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目标,全力实施“一区四带”行动计划,不断加大旅游产业的投入和开发力度,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多点支撑、协同推进的旅游新格局,让平顺的“朋友圈”越来越广,更多人干上了“旅游活”,端上了“金饭碗”,旅游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旅游+交通”,旅途更通畅
“自从修了太行天路,人来得更多啦,收入也增加了。不光我们村,其他村也靠旅游致了富。”说起这条路,岳家寨村民张海根很是高兴。通往岳家寨的太行天路上,车流不息,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游览、写生、体验。一年中村民最繁忙的时候,村里的民宿客房家家爆满。
“如果不是挂壁公路修通,下辈子也别想有这么好的生活。”每当提起他的事业,东寺头乡神龙湾村村民周书玉总是感慨。周书玉是村里第一个开旅馆的小老板,自2005年起步,到如今他家已经拥有客房70余间,能够同时接待300名游客。挂壁公路的修通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行走在开放的道路上,他们自信更从容。
发展旅游业,路网是关键。近年来,平顺县坚持旅游开发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国道平顺至长治二级公路全线通车,与长安高速、中南铁路优势互补,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制约平顺发展的交通瓶颈,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独特区位优势逐步凸现出来,成为加快旅游发展的又一优势。2017年,又开工建设总里程117.74公里,5条农村旅游公路。
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纵横交错,犹如动脉血管的路网,打通了平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脉,缩短了与外界的空间距离,将全县的旅游景点串成一条珍珠链。
2018年4月23日,长治至通天峡景区城际旅游免费公交正式开通,实现了中原大地和上党盆地的互联互通,为海内外游客、中原大地人民、长治人民共享诗画平顺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平顺旅游的“朋友圈”再次扩大。
“旅游+项目”,山水更秀美
2015年,平顺县引进长春欧亚集团对神龙湾景区进行整体开发,打造集峡谷观光、民俗度假、康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
发展全域旅游中,平顺县围绕转型项目建设年,谋划转型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集中力量为项目协调服务,把企业投资承诺制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推进的同时,平顺县还高质量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欧亚县城综合接待服务中心,新修建旅游厕所60余座,王家庄旅游接待中心二部已开始对外接待游客,白杨坡太行记忆馆已完工……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将整体提升全县旅游服务水平。
在项目建设的支撑下,平顺旅游品牌形象、知名度迅速提升。先后荣获2017全国避暑休闲百佳县、“2017中国全域旅游魅力指数排行榜”区县级前20名等荣誉称号。
“旅游+扶贫”,兴业更富民
“自从通天峡景区建成以后,加上长安高速公路的通车,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开起了农家乐,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富。”在脱贫攻坚中,乡村游成为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法宝。作为受益的一员,虹梯关乡梯后村村民许松其,利用自家的二层楼房,开起了农家旅社和便民门市部,开业第一年收入就增加了万把元。2017年,他翻盖了承包的供销社,农家旅社加土特产,销售收入是几年前的三四倍。谈起他的营生,老许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喜悦。老许还告诉我们,这几年,附近几个村子的年轻人基本都回来了,有的在景区就业,有的自己在创业,他们的回来让村子也变得年轻了。
北耽车乡实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许师傅在太行水乡华野漂流景区从事护漂员工作,每天70元工资,每护漂一趟还有5元的补助,每月收入2000多元,每年能干6个月。
张家凹地处太行山峰顶,清一色的石头房,有着浓郁的太行人家风情。这里有一幅气箫万峰青、墨淡云烟轻的画卷,这里是一片画家、摄影家、驴友骑行者的乐园。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申岗欠2015年开办农家乐,以接待散客为主,经营十多张床位,接待游客以家常便饭为主,年收入5万余元。
……
在脱贫攻坚战中,乡村游成为不少贫困户致富的法宝。
全县还有许多像许松其、许师傅、申岗欠一样,在乡村游发展中受益的百姓和村子。石城镇苇水村经济收入原来主要依靠农业和劳务,自从村里引进海河公司开发后,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模式,村里的60多户村民与公司签订院落长期租赁合同,10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优先参与农家乐建设和经营服务,并进行山货、农副产品销售,足不出户就可挣钱。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318.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03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49.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96亿元。旅游服务行业带动6800余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800余元。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