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上午,在同煤集团同忻煤矿调度指挥中心内,随着综采二队技术主管仝小军按下总控台启动按钮,井下400多米深处的上百台采煤设备自动运转,井然有序地割煤、推溜、移架、运输,滚滚乌金“欢快”地奔向了地面。
满眼智能化无人开采煤炭的景象让记者震撼。
“在同忻矿井下2公里长、200米宽的8309工作面上,分布着60多个高清摄像头,1500多个传感器,大屏幕上的这些图像都是由它们把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回来的。我们只需按下总控台启动按钮,那些井下的设备就能按预设的程序依次启动,自动运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仝小军在操作台前边监控智能化工作面运行边告诉记者。
近年来,同煤集团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力度,紧紧围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标,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使煤炭产业步入“高效化、智能化、清洁化、低碳化”的新轨道。
“同忻煤矿千万吨级高效综采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同煤集团承担的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项目,于2013年8月正式立项,2016年年底正式在同忻煤矿运行。该项目的投用实现了设备替代工人进行井下开采,地面及井下控制中心对设备的智能监测和集中控制,将采煤工从危险的工作面采场解放到相对安全的顺槽监控中心,甚至地面调度指挥中心,不仅实现了减员提效,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
王晋杰曾是一名井下支护工,这是传统矿井下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之一。采煤机每割一刀煤,井下的118根支架都要随之移动一遍,每根支架都有13个手把、26个功能动作,一个班下来要操作数千次,这使王晋杰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而现在像王晋杰这样支护工们都转型变成了工作强度低的检修工或巡检工。
“以往我们一个生产班将近20人,现在每班七八个人就能完成任务,而且全都离开了工作面。”采煤方式的改变让王晋杰感慨万千。
依托这种智能化综放开采设备和技术,同忻煤矿做到了用设备替代人工,将采煤工效提高到了88吨/工,同比提升了42%,同时将顶煤回收率提高到了87%以上,生产能耗较以往降低了5%以上,背后的安全效益与社会效益更难以衡量。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仝雄成